而就刘备来说,徐庶的事例最具说服力。徐庶这一人物在书中描述很少,只有四五回的篇幅。但是他的形象却令所有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难以忘怀。借用曹操的谋士程昱的话介绍一下徐庶的生平:“此人幼好击剑,中平末年,尝为人报仇杀人,批发涂面而走,为吏所获。问其姓名不答,吏乃缚于车上,击鼓行于市,令市人识之,虽有识者不敢言,而同伴窃解救之。乃更名而逃,折节向学,遍访明师,尝与司马德操谈论。此人乃颖川徐庶,字元直。”随后曹操问徐庶才学如何,程昱说“十倍于昱”。由此,借程昱之口,徐庶的形象第一次正面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再回头看在程昱说这番话之前书中对其的描述。徐庶在水镜庄见过水镜先生之后,便听从水镜先生的建议弃刘景升而投刘玄德。此后,通过新野击杀二吕,大破八门金锁阵,偷袭樊城,杀退曹仁等数次恶战,显示了徐庶非凡的才能,也引起了曹操对他的注意。当曹操知道他的真实身份之后,便听从程昱之计取徐庶之母来召徐庶。失败之后,又程昱又通过骗取徐母手启伪造了一封书信,将徐庶赚入许都。 当徐庶对刘备说明去意之后,“玄德闻言大哭曰:‘子母乃天性之亲,元直无以备为念。待与老夫人相见之后,或者再得奉教’。”当时刘备的另一个谋士孙乾劝刘备苦留徐庶,不放他走,等曹操杀了徐母之后,徐庶自然死心塌地的效忠于刘备而与曹操为敌。而刘备却说:“不可。使人杀其母,而吾用其子,不仁也;留之不使去,以绝其母子之道,不义也。吾宁死,不为此不仁不义之事”。很多人看到了这一段都被刘备的“仁义”所感动。可是我觉得这恰恰却是刘备的手腕高明之处,以徐庶的孝顺,苦留自然是没有用,若是强留自己的仁义的高尚形象便要大打折扣。况且以曹操的精明,既然在开始徐母大骂他之时都没有杀她,现在又怎么会杀死她来坚定徐庶效忠刘备的决心呢?因此孙乾之计也行不通。 在此无计可施之时,大家且看刘使君演的好戏:“玄德举杯谓徐庶曰:‘备分浅缘薄,不能与先生相聚。望先生善事新主,以成功名。’庶泣曰:‘某才微智浅,深荷使君重用。今不幸半途而别,实为老母故也。纵使曹操相逼,庶亦终身不设一谋。’”刘备在徐庶走之前说得这些话,故作楚楚可怜之态。而诚实君子徐庶虽然智谋深远,但又岂能看的穿老辣枭雄的重重心机。于是自己自觉表态“终身不设一谋”。刘备心机之重,驭人术之炉火纯青,实在令人不得不佩服! 即使在徐庶如此表态之后,我们刘使君还要惺惺作态的表演一番。他说:“先生既去,刘备亦将远遁山林矣。”而谦谦君子的徐庶却唯恐“假仁假义”的刘备真的隐退山林,临别之时先是“顾谓诸将曰:‘愿诸公善事使君,以图名垂竹帛,功标青史,切勿效庶之无始终也。’”后来又拍马而回,为刘备引荐了一代奇才诸葛亮,使刘备如鱼得水,最终得以成就霸业。刘备用人手腕之高明,实在是令人万分佩服!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虽然手法、技巧各不相同,但异曲同工,二人都是依靠高明的手腕来笼络人心,并且最终得以成就霸业,名垂青史。通过对这两个人的对比,曹操这一奸雄的形象则更加丰满的呈现在大家面前了。 总结 通过对曹操由历史人物到文学典型的演化的考察,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认识。首先,作为文学典型的曹操与历史人物曹操绝不能等同,因为作为文学形象的曹操是经过了艺术加工,是想象和虚构的产物,被典型化了的。但是我们必须肯定,作为文学典型的曹操是以历史人物曹操为原型,是以历史的真实作为基础的。正是因为如此,曹操是一个高度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结合的成功的典型。 其次,在曹操形象的演变过程中,影响曹操形象的因素非常多。古往今来,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们都对曹操的形象加入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赋予了曹操这个形象以丰富历史内涵与文化内涵。也正因为如此,曹操这个文学典型才具有更加深广的审美价值。 有人说《三国演义》中形象最鲜明、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人物使诸葛孔明,但我认为罗贯中笔下真正被写活了的人物还是非曹操莫属。诸葛孔明这一形象被神化了,而曹操却是活生生的凡人,他被放在及其复杂多变的环境中,表现出不同的性格特征。他因多疑而误杀吕伯奢一家,明知错了,还把吕伯奢也杀了,他错而不悔,干脆一错到底,这是一方面。官渡之战,破了袁绍,从袁绍的档案中找出一批信件,是他手下的谋士通敌的罪证,他看都不看就付之一炬。姑且不论当时的形势,但是他放则放矣,并且一放到底,这一点的却也是难得,(书中并没有关于他彻底打败袁绍之后有秋后算帐的举动的记载),这又是一方面。 曹操一贯礼贤下士,手下谋臣虎将如云,甚至能重用将他祖宗三代骂得体无完肤的陈琳,但他却容纳不了恃才傲物的祢衡和容貌丑陋的张松,这又是他性格的一方面。一个曹操有许多“面孔”,看来似乎矛盾,但联系到每一个特定的场合,不但真实可信,反而使曹操的性格立体化,人物形象也因此“活”起来了。曹操无愧在中国艺术人物名人堂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直到现在仍然光芒四射,为后来者提供着丰富的营养,是中国古代文学给我们留下的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