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恐人暗中谋害己身,常吩咐左右:“吾梦中好杀人,凡吾睡着,汝等切勿近前。”一日,昼寝帐中,被落于地,一近侍慌取覆盖。操跃起拔剑斩之,复上床睡。半晌而起,佯惊问:“何人杀吾近侍?”众以实对。操痛哭,命厚葬之。人皆以为操果梦中杀人,惟修知其意,临葬时指而叹曰:“丞相非在梦中,君在梦中耳!” 曹操因为多疑所以才会害怕别人暗算;因为狡诈才想出这么一招来使谋逆者气挫;因为残忍才会以他人性命来换自己平安。曹操这么做与其说其残忍,不如说是形势所然。而让他损失最大的一次多疑几乎使他半生的努力付诸东流。赤壁之战中,正因为他的重重疑心,一招不慎,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导致曹营中最熟悉水战的两员大将被杀,为日后的大败埋下了祸根。也彻底丧失了在其有生之年一统天下的心愿。 反观司马懿的多疑,更多的是带有“谨慎”的色彩。因为对手的神机妙算高不可测,他不得不小心谨慎,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正因为多疑,使他多次避免了钻进诸葛亮设计的伏击圈。如《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所述,诸葛亮在收到李严吴军欲偷袭蜀中的假情报后,慌忙退兵。司马懿得知后十分谨慎的说:“孔明诡计极多,不可轻动”。当手下大将说他“畏蜀如虎”时,他仍然“坚执不从”,后来当他确信蜀兵真的退了,在遣将追击之时,仍然叮嘱道:“蜀兵退去,险阻处必有埋伏。须十分仔细,方可追之”。事实证明司马懿的判断十分准确,魏国大将张郃在追赶之后果然在剑阁中伏,自己和百余部将都被乱箭射死在木门道中。 谨慎多疑也给司马懿带来了不小的损失。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诸葛抚琴退仲达”了。正是因为司马懿多疑,认为诸葛孔明平生谨慎,从不弄险,今天大开城门必有埋伏。因此不敢入城,丧失了一举擒杀诸葛亮的最好机会。正如毛宗岗在点评中所说:“仲达不疑其大胆于一时,正为信其小心平日耳”。虽然谨慎多疑让司马懿错过了许多战机,但是从全局来看,正是由于他的谨慎才能将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牢牢缠住,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也许有人会说其实曹操也不是很多疑,这些人最主要的证据就在于《三国演义》第三十回中的描述: 于图书中捡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左右曰:“可逐一点对姓名,收而杀之。”操曰:“当绍之强,孤亦不能自保,况他人乎?”遂命尽焚之,更不再问。 从表明上看,这的确足够宽大了。可稍微分析一下当时的情况就能知道曹操这么做是有很大的原因的,与其说曹操宽大不多疑,反不如说是形势使然。当时,袁绍虽然新败,但是仍然保有冀、幽、并、青四州之地,带甲之士仍不下二三十万人。也就是说敌人并未完全消灭,胜利还需要进一步巩固。而暗通袁绍的诸人不是军中将校就是许都公卿,不难想象如果在这个时候曹操追查肃清己方私通袁军的文武百官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很可能葬送来之不易的胜利。曹操作为一代奸雄岂能不清楚个中利害,正如毛宗岗所说“光武焚书以安反侧,是怒(恕)之于人心既定之后;曹操焚书以靖众疑,是忍之于人心未定之时。一则有度量,一则有权谋,而其所以用心不同也。”【16】 综上所述,多疑的确不失为曹操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他的多疑又和《三国演义》中其他主要人物的多疑有所区别,可以说是寓异于同。多疑这一性格对曹操整体形象的鲜活丰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曹操性格特征之二:揽天下之才又欺天下 清人金人瑞在《三国志演义序》中说:“寻彼曹操一生,罪恶贯盈,神人共怒,檄之骂之,刺之药之,烧之劫之,割须折齿,堕马落堑,濒死者数,而卒免于死。为敌者众,而为辅者亦众。”【17】事实的确如此,我们从《三国演义》第二十三回的描述中可见一斑: 操曰:“吾手下有数十人,皆当世之英雄,何谓无人?”衡曰:“愿闻”。操曰:“荀彧、荀攸、郭嘉、程昱,机深智远,虽萧何、陈平不及也。张辽、许褚、李典、乐进,勇不可当,虽岑彭、马武不及也。吕虔、满宠为从事,于禁、徐晃为先锋,夏侯惇天下奇才,曹子孝世间福将。安得无人?” 曹操说这番话的时候很是有些得意。其实曹营中的人才远不止这些,如后来创立九品中正制的陈群,以及与诸葛武侯对峙多年的司马懿等等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而曹操当时已经是声名狼藉,不臣之心人所共知,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才效忠于他呢?正如毛宗岗所说:“历稽载籍,奸雄接踵,而智足以揽人才而欺天下者莫如曹操。”【23】因此分析曹操的形象,就很有必要对他的用人之道以及对待人才的手段进行对比分析。 ⑴曹操和孙权:对比曹操和孙权最好的试金石就是庞统。下面我将通过二人对待庞统不同的态度来看曹操用人的特点。 孙权(182-252)字仲谋,三国吴帝国的创建者,孙坚次子。聪明机智十四岁便随兄长孙策转战,参与平定江东,孙策猝亡后,孙权接掌江东。在一代名将周瑜的辅佐下领导东吴在赤壁战胜曹操,使天下成三国鼎立之势。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