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唐文》卷253和《文苑英华》卷459中,均收录了唐廷于710年发布的《命吕休璟等北伐制》全文,这是唐廷颁发给边防将领和藩国酋长们的机密文件,其中透露了唐朝准备于此时大举进攻后东突厥的计划。据诏文可知,此次唐军计划出兵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八十万众,以北庭都护兼碎叶镇守使吕休璟为主帅,统瀚海、北庭、碎叶等汉兵五万骑;以突骑施部为前军,领诸藩部健儿二十五万骑,意在“长驱沙漠,直指金微”;又征发黠戛斯部“坚昆在右,犄角而东”。除了这些主攻部队之外,唐廷还密令沿边唐军和诸多藩属尽皆出兵助战,计有朔方道行军大总管张仁亶与副总管鲁受信统率的“蕃汉健儿”十五万、凉州都督司马逸客等人所统兵马七万、灵州都督甄粲等所领蕃汉兵马六万骑、临洮军使甄亶所领的“大家子弟”二万骑,以及甘州刺史李守徵、肃州刺史汤嘉惠、瓜州都督李思明等所统的数支兵马。 后东突厥汗国本就已经走上了下坡路,内斗不休,唐朝此次又纠集众多藩属,倾国而出,未尝没有乘隙取胜的可能。然而就在710年六月时,中宗被自己的女儿和老婆合谋毒死,七月时李隆基又发动政变,杀中宗妻女,随即又推老爹唐睿宗李旦上位,朝中情势接连大变,政争不绝,最后连北伐主要倚重的大将张仁亶都因政争而被罢免,北伐计划被迫暂时流产。 在此之前,突骑施和黠戛斯已经积极响应唐朝的北伐,做了大量部署,并因此而与后东突厥结下了死仇,本指望着能够孤注一掷,一举将其击破,却不料大唐这个军事结盟的发起人竟然半途抽梯,这无异于坑了它们。后东突厥对其进行了血腥报复,默啜命骁将默矩率阙特勤、暾欲谷、阿波达干等人统兵西征,于711年十一月先对黠戛斯发动了猛烈攻击,诛其可汗,迫降其全族;继而又渡过曳咥河,大破突骑施,杀戮俘获无数;在这两场大捷之后,后突厥又乘胜远征中亚的昭武九姓,并再次大胜,至此唐朝的战略布署已被全盘摧毁。 由于讳言此次的战略失利,各家唐史中对此事的记载均鲜寡不详,如今只能通过突厥儒尼文《暾欲谷碑》上的刻载略窥其貌。碑文载:“(灭黠戛斯击归),由突骑施可汗处来,侦谍……突骑施可汗今已出发。彼说:‘十箭之众已倾巢来把。’彼说:‘唐军亦有一军(待发)……予下令军队出发……余攀过金山山林,其地无道路;吾人渡过曳咥河,其地无津筏。吾人继续(前进),在夜里,安抵B01cǔ。在早晨……吾人进攻,掠〔其营〕:’……奋勇前冲,有如原火……击溃乏,俘其可汗,其叶护及没,彼等就地杀之……” 在703年之后,后东突厥的军事和外交的配合堪称完美。突厥汗廷一面在政治上进行分化瓦解,一面对西部各势力发动了凌厉的军事打击,双管齐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接连获得了三场大捷,先后击败了党项﹑拔悉蜜﹑突骑施及西突厥十姓等强部,又远征中亚,对昭武九姓取得了大捷,其西进计划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后东突厥的兵威和势力范围也达到了自身的顶峰。由于内乱,后东突厥在708年前后露出了衰亡之气,唐朝本来能够借此良机展开反击,压制其发展,但由于唐朝统治者昏庸无能,延误了战机,后来又陷入权力更迭,导致这一契机被轻轻错过,唐朝与后东突厥相安无事了数年,让其能够化解危局,并腾出手来大举西进,取得了辉煌的军事胜利。 五、后东突厥的衰败 虽然后东突厥趁着唐朝表现拙劣之机,接连在西扩中取得了数场胜利,国势大张,但其国内的重重隐患却并未消除,尽管诸藩属在武力逼迫下暂时归附,俯首称臣,但其统治根基已然摇撼不安,这暂时的风光也只不过是昙花一现罢了。 在《太平寰宇记》中,将后东突厥内乱的原因归结为什么默啜对诸藩属征发无度,待下苛暴之类,其实这些不过是肤浅的表象之见,真正的原因是以下两者。711年年底,后突厥西征大军在击败昭武九姓之后,兵临铁门关,与强国大食发生军事冲突,结果被其打得大败亏输,被迫停止了西进。此次战败重创了后突厥的军事力量,也令默啜的威望大幅下滑,在客观上加速了后东突厥的覆灭。当然,此败不过是后东突厥衰败的次要原因,给汗国带来真正致命打击的,还是以蓝突厥贵族为主的统治集团的内讧。至于后突厥统治高层内乱的根源,则在于继承人的选拔问题。 后东突厥汗国是由发动反唐起义的突厥诸部在战火中建立,其权力交接并无代代相传的法统依据,政治结构在先天上便存在隐患,并不稳固,而默啜在传承上的私心更促成了这种隐患的发酵。在西扩之初,默啜授爱子匐俱为“拓西可汗”,让其位居二察之上,挂帅西征,其用意便是指望他能立下战功,提升威望,最终接掌汗位。然而匐俱其人才能平庸,始终未能获得武勋,其麾下悍将,如默啜之侄默矩和阙特勤等人反倒战功显赫,威望和势力远超主帅,汗国之中一时呈现出强臣震主之势。为了打压这种苗头,默啜甚至不得不对这些干将进行打压掣肘,这也正是后东突厥的西进行动一度毫无进展的重要原因。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