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在679至682三年间,起事的后东突厥牧民们逐渐反客为主,转守为攻,夺取了战争的主动权,并且通过对唐朝数年的不间断掠夺,得到了大量的财帛和奴隶,国力迅速壮大。在687年前后,后东突厥汗廷制订了“南扰、北抚、西扩”的基本国策,暂停了攻掠大唐,集中力量,首先在漠北进行扩张,分化拉拢铁勒九姓,之后便全力大举西进,侵吞了大量之前降附唐朝的西突厥各部,其最终目标则是将东、西突厥的残部全都归于旗下,成为整个北亚的霸主,复兴当年分裂前的突厥汗国的荣光。(详见拙文“风云再起——三次大起义掀翻唐朝在漠北的统治”) 后东突厥的“北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很快便压服了剑水诸番,国势蒸蒸日上。到了690年时,贝加尔湖一带的突厥各部已经纷纷背离大唐,投入了骨咄禄旗下,这标志着唐帝国在蒙古高原和贝加尔湖一带的羁縻统治已然彻底终结,当年趁东突厥和薛延陀内乱而夺占的疆土至此已吐出大半,领土总面积比682年时折损了将近四分之一,损失可谓极其惨重。 698年,契丹部民起事,打得大唐焦头烂额,一年多时间里,被相继歼灭数十万大军(详见拙文“尚处原始部落状态的几万契丹部民一年歼灭五十余万唐军”)。由于同属擅于骑射的游牧民族,对草场和部民的争夺令突厥人和契丹人存在先天的矛盾,因此默啜并不希望契丹族在痛打大唐的过程中壮大,进而威胁到自己在漠北的地位;加之其还有将契丹诸部重新纳归旗下,夺占漠南草场之心,因此也愿意尽早将未成气候的契丹人剪灭。遂在勒索唐朝大量好处之后,两次拯救了大唐的命运,消灭了契丹主力,同时趁机夺占了整个松漠地区,将原属唐朝的契丹部族收于旗下。同时又迫使大唐舍弃了来投的丰、胜、灵、夏、朔、代六州突厥降部,以致于声名扫地。 虽然后东突厥汗廷此时的战略重心是“西扩”,但见唐朝过于弱小,几十万大军竟然打不过几万契丹部民,遂决意再顺便大掠一把。698年八月,两千突厥兵挥军南下,在河北道烧杀淫掠,一直抵达山东海滨方止,然后带着无数掳掠的百姓和财帛,自原路回返草原。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唐廷出动了数量惊人的45万大军御敌,但军队上下畏突厥人如虎,有意避战,最终眼睁睁看着敌军驱赶着无数自家百姓扬长而去,其软弱无能的表现令周边各国、各部族尽皆侧目。很快,继契丹和奚二族之后,后东突厥东部的高句丽和靺鞨诸部也纷纷背离大唐,转而臣事默啜,后东突厥汗国强盛一时,雄踞于整个北地,硬是在唐帝国的眼皮底下,从一群一盘散沙的藩属部落变成了雄踞一方的北亚新霸主,最终反倒凌驾于唐帝国这个旧日的宗主国之上。据《资治通鉴》卷206记载,后东突厥“据地万里,西北诸夷皆附之,甚有轻中国之心”。 在短短几年中,伴随着后突厥对唐朝领土的大肆夺占,以及大量被羁縻统治的部族改换门庭,唐朝近三成的领土沦于敌手。在此期间,唐朝甚至没有进行过任何大的战略反击,乖乖地被对方驱逐到阴山以南,将多达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巨量领土拱手相让,蒙古高原自此便不再属于唐朝的势力范围。此时的后东突厥已经取代了唐朝在草原上的地位,重新成为了北亚霸主,并且在事实上接管了北方各部族、各藩国的宗主权,重现了当年突厥人在大草原上的辉煌。 二、大掠唐朝 自从历经了四十五万大军不能奈何对方两千人一事之后,大唐上下的勇气和信心尽丧无遗,面对强盛的后东突厥,只能一味软弱退让。可尽管唐朝的安北都护府一路南退,给复兴的后东突厥留下了足够的生存空间,但处于军事上风的后突厥却并不满足于此。在刚立国时,后突厥只具备对一个方向用兵的能力,因此还曾为了西扩、北扩而一度停止了对唐朝的侵掠,然而经过十余年的扩张经营,后突厥的军事实力已然显著增强,再不必如先前般束手缚脚。此时的后东突厥兵强马壮,已经完全有能力同时进行两线作战,其整体战略因而发生了重大改变。 后东突厥向西面和北面草场发动的扩张需要更多的奴隶、财帛和粮秣,而其南线的对手又是羸弱不堪的大唐,对入侵毫无还手之力,因此在国力足以进行两线作战之后, 默啜便改变战略,一面以主力西征,一面频频以偏师侵入中原,肆意劫掠物资和奴隶,用以支撑西扩战事。尽管此时唐帝国的朝政已经操控在武瞾手中,而武氏也算得上是一代英主,治国有方,但唐军积弱已久,其颓势非武氏一人所能挽。在当时,即使是最为精锐的唐军,也远非寻常的后东突厥铁骑之对手,唐廷对接踵而至的入侵束手无策,只能像627年之前一样暗气暗憋,任由其横行肆虐。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