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唐书》中,用“不胜”两个字将此战的战况一笔带过,这显然是史官的粉饰之词,若是真地打和或者两败俱伤,突厥人之后也无力再进掠原、会等州,因此唐军在此役中遭遇惨败无疑。在击溃唐军的野战主力之后,突厥人乘胜扩大战果,屠鸣沙城,导致其“因而荒废”(《元和郡县志》卷4),之后又“进寇原(今宁夏固原)、会(今甘肃靖远)等州”(《唐会要》卷94),“掠陇右牧马万余匹而去”(《旧唐书》卷4),最终在大肆劫掠之后满载而归。 大唐君臣对突厥人的频频入寇束手无策,不得不在707年正月求助于上下官吏,要求其献上抵御之策(“制以突厥默啜寇边,命内外官各进平突厥之策”——《资治通鉴》卷208)。然而唐军的战斗力如此低下,双方的实力相差悬殊,诸官吏又能有何对策?原本后东突厥还要进一步凌迫大唐,上演更多的故事,但唐朝的运气素来不错,竟然轻轻巧巧便死中得生。由于政治结构极不稳定,后突厥内部暗流涌动,诸贵族间的矛盾愈演愈烈,先是因内乱而国力大降,走上了衰落之路,之后更是整个国家都分崩离析,陷于内战,这才让弱小的大唐又幸运地逃过一劫。 三、后东突厥的西进 在685年前后,后东突厥汗国的西征大军也加入了西域争夺,唐朝的羽翼阿史那斛瑟罗和其背后撑腰的西域唐军与吐蕃和后东突厥两大强国共争西域,很快就力不能支。据《资治通鉴》卷204记载:“西突厥十姓自垂拱(685~687)以来,为东突厥所侵掠,散亡略尽,濛池都护,继往绝可汗斛瑟罗收其余众六七万人,入居内地”。阿史那斛瑟罗屡战屡败,失地丧民,眼见事不可为,只好于690年逃回长安。随着这些附唐的西突厥降部遁入内地,西域核心地区为吐蕃和后东突厥所瓜分,吐蕃夺占了龟兹、疏勒、于阗三镇,后东突厥则占据了碎叶,大唐的安北都护府自此解体。不过西突厥十姓之地此次却未被瓜分,仍然在名义上接受唐朝的羁縻控制,这全仗向唐称藩的突骑施实力甚强,凭一己之力与吐蕃人和突厥人连番大战,保住了自己的家园。692年,王孝杰趁吐蕃内乱之际将其击败,复夺安西三镇。与此同时,突骑施从后东突厥手中夺取了碎叶。 在唐帝国的西线,原本有吐蕃和突骑施两大势力。虽然后东突厥在唐朝面前始终能够占据上风,但却频频受挫于突骑施,因此匐俱的西征一直并不顺利。尤其是突厥人内部的强族拔悉蜜不肯依附,反倒与唐朝结交,稳固了后方,这令庸碌的匐俱对其束手无策,西扩的步伐一度停滞不前。此外,在698年钦陵家族被灭之后,吐蕃元气大伤,新赞普弃都松也急于扫清钦陵余党,稳固自己的统治,有意暂时休战,遂与唐朝一拍即合,双方达成了默契,吐蕃取河源地区,唐则保留四镇和十姓。在与吐蕃的争斗降温之后,大唐总算在突厥人的打击下缓了一口气,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后东突厥西扩的难度。 703年,后东突厥再次发动扩张战争,击败了唐朝的盟友突骑施,复夺碎叶镇,唐朝在西域的局面更趋不利。突厥人随后又继续南进,攻占了蔚州(今河北蔚县)和定州(今河北定县),迫使唐朝将安北都护府南迁,这令本就日渐萎靡的丝绸之路彻底断绝,大唐的声誉和对外贸易遭到了沉重打击,然而弱小的唐朝无力改变现状,只能默默忍受。 四、错失良机 708年,突骑施与周边部落爆发激战,求助于后东突厥。突厥人大举驰援,“扫境西伐”,一时间“漠南空虚”(《三受降城铭序》,上同)。趁着后东突厥主力尚未东归之机,朔方道大总管张仁亶紧急在黄河以北﹑阴山以南的诺真水一带筑起三座“受降城”,在后东突厥腹地中建立了一个基地。受降城起到了一定的屏障、牵制作用,此后突厥兵再南下大掠唐朝时,便不能如之前般来去自如了。 在708年时,后东突厥的军事力量在唐朝面前仍然占据绝对上风,受降城中的唐军之所以能够站稳脚跟,突厥人对唐朝的军事打击力度之所以开始减弱,原因有二。西线的战事分散了突厥人的大部分精力,这只是其一,更重要的原因则是后东突厥汗国内部日趋不和,自顾不暇,不得不减弱对外侵攻的力度。纵观历史,在三百年统治期间,周边游牧民族政权的不稳定性曾经多次拯救了大唐的命运,不仅屡屡让其在岌岌可危之际得以苟存,更为唐朝在630至660三十年间大幅扩土,营造出强盛帝国的假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在710年前后,突厥人内部再次爆发内乱,后东突厥汗国自此便走上了衰亡之路。据《太平寰宇记》卷196记载:“(后东突厥)自恃其兵威,虐用其众。默啜既老,部落渐多逃散。”在此之前的数年之中,不仅“契丹及奚,自神功之后,常受其征役”(《旧唐书》卷204),其它藩属也深受其苦,因此均对后突厥心存不满,《暾欲谷碑》中亦曾刻载,在710年时,“突厥部众已乱,他的铁勒部众也离心”,就连原本依附于后东突厥的强国突骑施(突厥人的异姓分支)也投向了唐朝。眼见后东突厥汗国的国势江河日下,剑水流域的强国黠戛斯也与唐朝结为同盟,共御突厥,唐朝的形势一时间大为好转。中宗见有机可乘,遂决意大举北伐,希望能够彻底击灭后东突厥,重新掌控漠北地区。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