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对于事件当事人的主观想法可以做如下评价:曹爽冤屈,司马懿无错。不论曹爽主观想法如何,司马懿未雨绸缪,发动政变解决曹爽绝对没有错误,因此也不能指责司马懿家族篡位没有道理。曹爽虽然没有伤害司马懿的意思,但他和他的亲属、亲信胡作非为,丧失民心,加之自己愚蠢,所以活该被诛灭。正所谓不作死就不会死。 四、曹爽失败和司马懿胜利的原因 1、曹爽的兄弟和亲信都是蠢才 曹爽的亲信主要有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等人。这些人共同的特点就是浮华不实,可以界定为乱政可以,建政不行;破坏可以,建设不行;玩乐可以,从政不行的小人。明帝时期这些人都没有得到重用,而曹爽上台后把这些人倚为腹心,史书上直接称这群人为“浮华友”,意思就是偷鸡摸狗,抢钱占地,弄权媚上等等等等。 曹爽本人和他的弟弟们也都没有什么本事。在被困城外的时候,兄弟几个愣是没有一个人能站出来说句话、分析一下局势、帮曹爽拿拿主意的。 当然,这些人也并不是铁了心的在所有时候都胡作非为的。在曹爽做错事的时候,他们中也有人能进谏曹爽,提出自己的反对意见的。但是由于曹爽本人昏庸,不能采纳,导致这些人是一错再错。在高平陵事变发生的时候,唯一能给他们提出正确看法的桓范,平时与曹爽集团没有什么联系。即便如此,曹爽一伙人也不能采纳救命之策,气得桓范哭着骂曹爽:“曹子丹(曹爽的父亲曹真)好人,怎么生了你们兄弟几个畜生!老子全族都要给你们陪葬了!”(看来骂人的时候自称老子是古已有之啊) 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曹爽本人幼稚愚蠢,他的兄弟和亲信更是不可能有聪明的头脑。平时里就不知道收敛行为,事到临头又懦弱怕事,最终落得个灭族的下场。 至于前面多次提到的桓范,本来是态度中立的名臣。司马懿发动政变的时候还想重用他。没想到他自己不能正确的认清形势,也没有认识到投靠曹爽是自取灭亡,结果被儿子坑死。本来他不是曹爽一党,回京后还被官复原职,但司马懿可不会对政治对手心慈手软,对桓范三族是照灭不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曹爽集团都是这样的货色,难怪不被历史消灭,受人耻笑。 2、曹爽集团的所作所为不得人心 曹爽一伙人的斑斑劣迹前面已经提到过,大致是乱兴兵,霸占民田,窃取官物,迫害官员,生活腐化这一类。民谣也说:“何、邓、丁,乱京城。” 那么他们的不得人心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呢? 司马懿带兵占领武库的路上路过曹爽府,曹爽的手下守督拉开弓箭要射,一个小军官孙谦拼命在后面拉住,说:“天下事未可知!”意思是你悠着点,这天下搞不好是司马家的,留个后路。就这样多次,最终司马懿还是领兵过去了。由此可见,曹爽的属下官员都不信任他。 桓范要出城投奔曹爽的时候,他大司农属下的官吏都拼命劝他,他不听。可见当时底层的官员都已经预见到了曹爽的失败。可笑桓范自己还号称智囊。 有一次,清河、平原两郡争地界,平原郡的上司冀州刺史孙礼就请求查查当年的档案。曹爽偏袒清河,就硬说档案不可信。孙礼上书辩解,曹爽大怒,指责他心怀怨望,把他关了五年。五年之后,孙礼出狱,被任命为并州刺史,来找司马懿,脸上很生气的样子,气哼哼的什么都不说。司马懿就说:“先生嫌当并州刺史官小了?还是生气分地界不公平的事情呢?”孙礼说:“明公这叫什么话,我不是那种为了官位和往事而生气的人。我本来想着明公能像伊尹、姜子牙那样,做一个忠正的大臣,匡辅魏室,上报明帝之托,下建万世之勋。现在看着社稷马上就要崩塌了,天下凶凶,我才这么不高兴啊!”说完,涕泣横流。可想而知,那些像孙礼这样被曹爽诬陷、迫害过的中高层官员,又该是怎样的盼着曹爽倒台啊! 还有一个不太知名的三国人物辛宪英,她的弟弟辛敞当时是曹爽的属下。曹爽滞留城外的时候,辛敞便犹豫要不要去投靠,征求姐姐的意见。辛宪英正确的指出,司马懿是不得不诛曹爽的,而曹爽必然失败。事情在《晋书·列女传》中有详细的记载。辛宪英是魏晋时期知名女性的代表,连她都能正确的看出曹爽必败,可想而知曹爽的民望如何。 水平不高,还要胡作非为,这就是曹爽集团不得人心的根本原因。 3、曹爽性格优柔寡断,司马懿做事果断,敢于冒险 其实司马懿发动这样一场政变,不是没有风险的。毕竟城中有很多忠于曹爽的部队,从之前举的例子也能看出也是有人愿意为曹爽卖命的。更不要提事件发生后如果曹爽真的劫持天子到了许昌会发生什么。但是司马懿果断的抓住了这难得的机会,利用曹爽兄弟一同出城这个失误,宁可冒险也要发动政变。 相比较而言,曹爽兄弟的所作所为简直不值一提。对正确的策略不能采纳,犹豫大半夜竟然相信了司马懿会让他们当富翁养老的鬼话。做政治家在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最需要的品质就是正确、果断的作出决策。曹爽这种表现就是不合格的。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