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而言,司马懿这段时间是一忍再忍。曹爽曾经找借口迫害了冀州刺史孙礼。孙礼是个直人,找司马懿诉苦。说到社稷将危,天下凶凶,孙礼涕泣横流。司马懿也只能劝他别哭了,告诉他了四个字:“忍不可忍。”意思是要忍住常人不可忍的事情。老谋深算的司马懿正是用这种心态,终于为自己等来了在政治上绝地反击的机会。 二、高平陵事变的经过和结果 相对于历史上其他的政变和内乱,高平陵事变可谓是速战速决,毫不拖泥带水。曹芳即位的第十个年头,也就是正始十年(248年)正月,皇帝曹芳去参拜他干爹曹睿的陵墓高平陵,曹爽和他的兄弟们都去了。桓范所担忧的事情变成了现实。七十岁的司马懿披挂上阵,先领兵占领了武库,再封锁城门,驻兵洛水浮桥。司马懿传皇太后令,罢免了曹爽、曹爽弟弟中领军曹羲、武卫将军曹训、散骑常侍曹彦的所有官职,解除他们的兵权,命令他们以侯爵的身份回到洛阳府邸。司马懿本来在政变发生后任命大司农桓范为中护军,接管全城军权的。桓范准备应招,但他的儿子没有认清形势,一再劝说他投奔曹爽。最终桓范矫诏骗开城门,跑到城外,建议曹爽劫持皇帝到许昌,再发动天下军队攻打洛阳。曹爽兄弟犹豫了整整一夜,到了晚上,曹爽一咬牙,说我看司马懿只不过是想夺我的权,我只要回城还是可以做个富翁安享晚年的。接下来曹爽上表向司马懿谢罪,并带着皇帝回到了城中。 事变就这样以曹爽兄弟没有丝毫抵抗,缴械投降而宣告结束。回城之后司马懿立即派民兵把曹爽兄弟四人关在府里,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曹爽向司马懿要粮食,司马懿故作惊讶的表示歉意,给了曹爽一些米豆。这几个猪头又高兴的以为司马懿不会杀掉他们了。 几天以后,曹爽手下张当在刑讯逼供下,揭发曹爽、何晏(何进的孙子)密谋反叛。司马懿可不像曹爽那样幼稚,毫不犹豫的灭掉了曹爽四兄弟和何晏、桓范、张当等人三族。曹爽以权力换富翁这一幼稚的想法彻底落空,成了历史的笑柄。 之后,傀儡皇帝曹芳封司马懿为丞相,加九锡,司马懿固辞不受。但明眼人都知道这只是司马懿做个姿态,因为这时候朝政已经完全落入司马懿父子手中。 251年,司马懿病逝,死前官职再无变化。252年司马师晋升为大将军,开启了司马氏篡位的进程。254年废曹芳为齐王。256年司马昭晋升为大都督、公爵。260年杀皇帝曹髦。264年司马昭称相国、晋王、加九锡。265年司马昭死后,司马炎代魏称帝。高平陵事变仅仅过去17年,经过司马氏三代人的努力结束了曹魏政权,开启了晋朝的新时代。 三、曹爽及司马懿在道义上的对错 笔者认为,高平陵事变是必然会发生的,司马家族是一定会找机会从曹氏家族手中夺取权力的,而全面夺权之后,篡位是必然的选择。 1、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司马懿有必要发动政变,清除曹爽集团 主要原因有三: 第一,曹爽本人的政治水平不高,而权力欲却越来越大。 曹爽本人乃纨绔子弟出身,仅仅是因为出身比较可靠才被指定为托孤大臣的。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采取一定的手段巩固自己的权力,那他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很难保证自己的安全。掌握政治就如同骑上一匹烈马,或者驾驭它,或者被它甩得粉身碎骨。这个道理司马懿也懂,所以他在曹爽逐步扩大自己权力的时候采取了观望态度,既没有反对,也没有给自己的儿子争取权力。 但是人是会变化的。曹爽掌握权力后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乱政,而并不仅仅是巩固权力那么简单。其中最过分的一件事情是,曹爽亲信何晏与廷尉卢毓有矛盾,于是何晏趁着卢毓的下属有小过失,就先派人收缴了卢毓的印绶,再奏闻皇帝。皇帝当时就在曹爽的控制之下,先斩后奏实际上也就是走个形式。这件事情虽小,但性质十分恶劣。作为司马懿不能不担心如果任由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最终会不会是曹爽哪天来夺自己的权力以及威胁自己的性命。 《晋书》说曹爽与何晏“图危社稷,期有日矣”。其实不论曹爽是不是要图危社稷,司马懿都必须防备于他。由于曹爽乱政,司马懿多次规劝,两个人可以说是心有龃龉。两个普通人之间有了矛盾尚且要勾心斗角一番,更何况两个手握大权的大臣。这种政治上的不信任是非常容易转化为怀疑和误会,进而演变为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所以在司马懿处处受曹爽牵制的时候,完全有必要考虑清除曹爽势力。 第二,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通过合法的途径进行政治斗争基本不可能。 通过合法的政治斗争清除政敌,要求皇帝支持自己一方。到高平陵事变发生时,皇帝也仅仅十八岁,没有亲政的记载。曹爽能力较弱,又与曹家没有血缘关系(曹爽的父亲曹真是曹操的养子,原来姓秦),司马懿老奸巨猾,先帝托孤的时候就留了一手。在这种情况下皇帝会从司马懿和曹爽中帮助谁消灭谁?更何况就算皇帝想要依靠司马懿的势力清除曹爽,在曹爽兄弟领兵把持禁军的情况下他真实的意思能不能传达出来都很成问题。后来发生的事实也证实了这一点。《资治通鉴》载曹芳与中书令李丰聊天,司马师知道他们在议论自己,果断杀掉李丰。可见皇帝处在监视之下,是无法正常表达意见的。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