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不能不除,又不能通过正常的政治斗争来清除,那么发动政变几乎是唯一可行的道路了。 第三,司马懿年龄已经很大,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在古代,人的平均寿命都不长。就算养尊处优的高级官员,能活到五十多岁就绝对已经超过平均数了。曹爽乱政的时候司马懿已经六十多岁,不知哪天就会去见先帝了,而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当时不论从资历、官位还是实际权力上,都不能与曹爽的兄弟们相比。可想而知的是,司马懿一死,就算曹爽不会找借口干掉师昭二人,他们也会因为自己没有机会执掌权力建功立业而慢慢被边缘化。所以司马懿是绝对不会等到自己死后把曹爽问题留给下一代的。依曹爽肆意迫害官员的做法,那样才是自寻死路。 综合以上三点原因,司马懿是不能不发动政变对付曹爽的。这是他不得已,也是唯一的选择。 2、篡位是臣子发动政变后必然的结果,这一点不由得司马家选择 换句话说,只要发动了政变,不夺取皇位的话政变就必然失败。这是历史的教训。所以司马家发动了诛曹爽的政变之后,就必然走上了篡位的道路。 历史上,有的政变是针对皇帝的,有些政变是针对臣子的。针对皇帝的政变当然要夺取皇位到政变发动者或其代理人手中,这自不待言。针对臣子的政变,如果不顺带夺取皇权,也是会最终失败的。历史上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这里仅举几个发生在三国之前的例子。 战国时期,支持改革的楚国楚悼王去世,守旧贵族发动了诛杀改革家吴起的政变,吴起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被乱箭射死。但守旧贵族们没有夺取政权,没有控制住新任国王,导致楚肃王继位后,命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受牵连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这就是乱箭射王尸的故事。 秦末,赵高发动望夷宫之变,诛杀秦二世。但他没有控制住他选择的代理人子婴,所以被子婴反杀。 西汉武帝时期,佞臣江充诬告太子刘据不道,刘据在恐惧中假传圣旨抓捕江充。因为没有处理好与武帝的关系,武帝认为太子发动反叛,发兵与太子的军队发生激战,最终诛灭了刘据。史称巫蛊之祸。 发动政变后必须夺权的道理很简单。政变本身就是通过不合法的手段清除政敌,夺取政权,这是为正统秩序所不容的。如果发动政变后不夺取政权而仅仅是清除政敌的话,那么正统的势力一定会消灭发动政变的势力,所谓当断不断反受其乱。事实上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之后,正统势力依然不断的反对司马氏掌权,寿春三叛、李丰张缉叛乱、甘露政变等等事件迫使司马氏不断的加强权力,并最终采用篡位的方式巩固权力。可以说,如果司马氏一天不篡位,即使权力再大,对其家族的威胁就始终不会消失。曹氏家族当年篡汉道理也在于此。 小结,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事变的主要动机是解决对自身权力和家族性命的威胁,属于不得已而为之,夺取皇位只是这一政变的附带成果。而发动政变之后,夺取皇位又是必须走的历史道路,逆之者亡。所以对司马懿来说,曹爽不能不诛,但诛曹爽之后又不能不顶着历史的骂名称帝。这就是历史。可以说,坏人都是逼出来的。 3、曹爽有没有消灭司马氏的主观想法 前面已经论述过,不论曹爽的想法如何,用政变的方式诛杀曹爽都是司马懿必须的选择。那么现在我再试着讨论一下,曹爽他主观的想法到底如何。 按照《晋书》的说法,曹爽与亲信何晏等人“与当密谋,图危社稷,期有日矣”。对这个说法我持反对意见。第一,史书为传主掩饰错误,这是惯例。第二,《三国志》并没有记载曹爽预谋反叛的过程,并且如果曹爽确实谋反,他就不会位列《诸夏侯曹传》而是应该位列邓艾钟会诸葛诞的传。史书记载如果出现冲突,应该以更早的记载为准。《晋书》编纂时已经离高平陵事变过去几个世纪了。第三,原文的说法本身就有模糊其辞的嫌疑。“期有日矣”的意思是反正就快了。这跟“莫须有”差不多是一个水平。张当确实在事后告发曹爽和何晏密谋在三月发兵,但这明显是刑讯逼供的结果和司马懿诛杀曹爽的借口,不足为信。 我认为曹爽没有威胁司马懿的意思,理由有二。第一,他没这个能力。曹爽通过征蜀,心里想必清楚自己的水平能力跟司马懿不在同一数量级上,所以他在征蜀后几年之中都没敢把司马懿怎么样,只求掌握权力。第二,他没这个必要。司马懿已经年老,曹爽只要好好活着,把司马懿熬死,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当时并没有他们父亲那样的功勋,即使曹爽不排挤他们,他们也很难再得到父亲那么大的权力和那么高的地位。所以说曹爽在剥夺司马懿权力的时候采取的就是“明升暗降”的手段,而不是直接贬司马懿官。 曹爽没有清除司马懿的想法,还有证据。如果曹爽真的已经像张当和《晋书》的说法一样密谋出兵剿灭司马懿了,那么他在司马懿发动政变关闭城门之后,几乎唯一的出路就是挟持皇帝逃奔许昌。试想,阴谋败露之后,曹爽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懂得赶紧逃命的道理。曹爽兄弟为什么在城外犹豫一夜最终缴械投降,就是觉得司马懿不会把他们怎么样。而他们主观上为什么会有这么幼稚的想法,肯定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没有开罪司马懿,所以司马懿也不会迫害他们。曹爽兄弟的做法确实犯了政治幼稚病,但也从侧面说明了他们并没有谋害司马懿的打算,所以在司马懿出手的时候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