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981|回复: 4

249到263:三国时代大崩溃的最后十几年(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平叛的魏军刚刚回到洛阳没几个月,72岁高龄的老太傅司马懿就病入膏肓了。
  这个时常让人感觉阴冷的政治家——或者说阴谋家,前后侍奉了四代曹魏领导人,尽管后人一提起他就跟篡权两个字联系起来,但是翻开史书,扔掉有色眼镜,历史上的司马懿不失为少说话,多做事的那一类人,很少看到他有什么长篇大论,但是长期对抗东吴、屡次平定叛乱,司马懿经常都是头功,唯独对付曹爽露出了一点狐狸尾巴,让人感到他有些野心。不过他死前坚决不接受朝廷授予他的相国职位,还坚决推辞了授予他的公爵,以及家族子弟的侯爵。很多人说他是奸贼,因为按照易中天的标准,司马懿是奸而不雄。也有人说他是能臣,因为他的能力确实出众。但是无论怎么说,司马懿必定有一个称号是当的起的,那就是:人才。
  家族头号人物去世并没有让司马家族衰落下去,司马懿的大儿子司马师被任命为抚军大将军,录尚书事,继续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几个月以后,魏国嘉平四年,公元252年四月,又升司马师为大将军、加侍中、持节、录尚书事、督中外诸军。我的天呐,凡是能加在身上的要职全都被司马师捞进腰包,什么叫大权独揽?看看司马师就知道了,他的春风得意,相信各位看官也不难想象。
  而此刻的江东,则愁云惨淡,已是一片哀号。就是在这年四月份,司马师接受大将军印绶的同时,大皇帝孙权丢下了他统治近六十年的吴国与世长辞。
  他在公元250年十二月份就病倒了。缠绵病榻的孙权感到自己时日不多,匆忙安排自己的身后事。
  东吴大世族在“二宫并阙”期间被他收拾了不少,现在新太子孙亮只有十岁,挑选合适的辅臣将是未来东吴兴亡的关键所在,孙权很清楚这点。于是在几经考虑后,辅臣名单最终敲定:太傅诸葛恪、太常滕胤、武卫将军孙峻、太子右部督吕据。
  后事安排停当,孙权终于在与病魔斗争了将近半年后闭上了眼睛,这位三个国家中活的最长的君主享年71岁,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时而忍辱偷生,时而大气磅礴,吴国虽然看似总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最终却成为了魏蜀吴三国中存在时间最久的国家。孙权长于政治,疏于军事,尽管他对许多功臣的后代相当刻薄,却仍然有无数英杰乐为之死,可见孙权的用人之道同样值得钻研。他是一个把奇正相资运用到极致的人,这或许是吴国所处政治环境造就的,或许本是他与生俱来的,无论怎样,没人有资格否定孙权才能和成就,没有他就没有东吴的辉煌。
  孙权的去世,让从小年轻气盛的诸葛恪有了发挥的舞台。诸葛恪是诸葛瑾的长子,之前魏国王昶进攻荆州时因为没有配合施绩进军而被孙权责罚的公安都督诸葛融是他的二弟。诸葛恪很小就讨孙权喜欢,这个人机智、风趣、有才华,如果在今天,应该是一个不错的男朋友。陈寿和裴松之记载了很多诸葛恪有趣的故事,这里不妨多说一些,跟大家共同分享。
  1.诸葛恪的爸爸诸葛瑾是个大长脸,一次孙权宴请大臣,席间孙权让人牵来一头驴。驴是在东汉末期才被引入中国的动物,所以当时很多中国人对驴都很感兴趣,好多时候说话做事都喜欢跟驴扯上关系,这次孙权也一样,他很正经的观察了驴脸好半天,然后拿笔在驴脸上写“诸葛子瑜”。这时诸葛恪不想看到老爹出丑,于是请孙权把笔借给他,要添两个字,随后诸葛恪在孙权那四个字下面写上“之驴”。在坐众人大笑,孙权顺便就把驴赐给了诸葛恪。
  2.一天蜀国来了使者,孙权在宴请他的时候诸葛恪也参加了,于是孙权指着诸葛恪对蜀汉使者说:“这位诸葛恪最喜欢骑马了,你回去以后告诉你们的丞相,让他送几匹好马来。”孙权刚说完,诸葛恪就连忙起身叩谢,孙权问他,马还没送来呢,你谢什么啊?诸葛恪回答:“看来蜀汉就是咱们吴国外面的一个大马厩啊,马肯定能送来,我还是先谢谢吧。”
  3.有一天孙权跟诸葛恪谈话,孙权问:“你在家也太消遣了吧,都长胖了。”诸葛恪回答:“我听说富贵的人屋子漂亮,德行高的人长身体。我可不敢消遣,我只是在修身养性啊~”
  4.诸葛恪经常向孙权献马,每次他都先在马耳朵上扎个孔。当时一个叫做范慎的大臣就嘲笑他:“马虽然是牲畜,但是它具备上天的气运,你现在伤害他们的耳朵,难道不是不仁吗?”诸葛恪回答:“妈跟女儿算是至亲了吧,那当妈的怎么还往女儿的耳朵上扎孔带珠宝呢?”
  5.太子有一次逗诸葛恪,让他吃马粪,诸葛恪恭敬的回答:“那就请太子吃鸡蛋。”孙权很奇怪,就问他:“人家让你吃马粪,你怎么还请人家吃鸡蛋呢?”诸葛恪回答:“因为都是一个部位里出来的……”




上一篇:249到263:三国时代大崩溃的最后十几年(3)
下一篇:249到263:三国时代大崩溃的最后十几年(1)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6.一次,一大群脑袋白颜色的鸟飞到了孙权大殿的前面,孙权没见过,就问是什么鸟,诸葛恪回答:“这种鸟叫做白头翁。”当时张昭在座位上,是众人里年龄最大的,以为诸葛恪是在借鸟来嘲讽自己,于是就说:“诸葛恪耍陛下!我从来没听说过有什么鸟叫做白头翁的,你给我找出来一个叫‘白头母’的鸟来!”诸葛恪回答:“鸟的名字不一定要成对啊,咱们都知道有种鸟叫做鹦母(鹦鹉),按你的说法你还能找出来一个叫‘鹦父’的鸟来?”大家都哈哈大笑。
  诸葛恪的机敏在这些小事中发挥的淋漓尽致,他这样的性格,或许放在今天也是很受欢迎的。但问题是,孙权在选辅臣,不是在选快男,诸葛瑾略显轻浮,不够稳重,尽管学识相当够用,却注定无法担当大任,吴国在他手中不但没有抚平孙权去世的巨大伤痕,反而掀起更高的波澜。盛极而衰,诸葛恪要承担相当大的责任。
  十月份,诸葛恪率兵来到东兴,重修修筑了孙权已经弃管多年的堤坝。修建堤坝蓄水是东吴防范魏国入侵的主要手段之一,早在曹丕时代,由于激烈的战事缘故,襄阳与江陵之间的百姓被魏吴双方掠夺走,形成了无人区,而这里又是一马平川,极利于魏国骑兵突击,因此吴国在这一地带修建堤坝、引水,形成了一个人造湖,用以抵挡魏国铁骑南下。同样的办法也用在了吴国都城建业北边的东兴,孙权在这里修建了堤坝,但是后来征淮南之后放弃了。诸葛恪为了重新在这里建立防御,除了修葺堤坝外,还倚傍左右的大山修建两座防御堡垒,命全瑞和留略各带领一千人驻守一个堡垒。做完这些事,诸葛恪率大军返回建业。
  这本来跟魏国一毛钱关系都没有,但是也不知道诸葛诞怎么就那么爱管闲事,跑去对司马师说:“吴国重修东兴堤坝,咱们受制于他啦!他们这么干是侵略,无视咱大魏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大哥你赶紧派王昶进攻江陵,再派毋丘俭进攻武昌,用来牵制他们长江上游的精锐部队,然后您再挑选精兵强将进攻他们的东兴堡垒,等他们救兵到的时候咱肯定已经大获全胜啦!”司马师也学他老爹,自己刚上台,人心不稳,不如抓住这个机会转化内部矛盾,掉转大家的视线,况且孙权刚刚去世,东吴内部矛盾重重,所以说这次怎么看都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司马师采纳了诸葛诞的建议,准备借孙权刚刚去世的时机以牙还牙,给吴国也来个趁火打劫。
  公元252年十一月,大魏皇帝曹芳诏命征南大将军王昶、征东将军胡遵、镇南将军毋丘俭等人伐吴,三国后期一场重要的战役——东兴之战就此揭开序幕。
  魏国这次大举用兵,参战人数约为十八万。当然,这十八万并没有全部投入战场,其中征南大将军王昶一路从上次攻荆州的人数可以大约推算为六万人左右,主要将领估计还是王基、州泰;另外一路由毋丘俭率领,从后来书上记载的兵力看,毋丘俭也至少控制了五六万;最后一路由诸葛诞统领,胡遵听其指挥,人数七万。
  王昶那一路基本没什么动静,小小的发生了一些摩擦以震慑为主,毋丘俭那一路在史书上找不到任何相关记载,也是以震慑夏口督孙壹为主,因此主要战场在东兴。
  由于重修了堤坝,东兴两个靠山的防御城堡周围都是人造湖,魏军胡遵等人利用临时搭建的浮桥才能到达山下,而两个城堡还在山上,魏军强攻,却久攻不下。这时诸葛恪率领四万人渡过长江赶来增援,留赞、吕据、唐咨、丁奉、朱异作为先头部队率先渡江抵达东兴附近。
  丁奉等人的先头部队登岸后没有做任何停留,按照丁奉的观点,现在援军本来就已经来晚了,如果再耽误时间,被魏军占据了有利地形,那么吴军就只能面对失败。当时北风凛冽,丁奉等人率领三千人顶着刺骨寒风在人造湖上扬帆急行军两天,率先占据了徐塘,来到防御碉堡所在的山下。这时魏军对此还浑然不知,还在搞聚会。丁奉的突然出现并没有使魏军慌乱,相反,魏军前部发现丁奉人少,认为这一小撮吴军根本没有任何攻击力,因此魏军前部甚至连铠甲都不穿,长矛大戟也不拿,只是光着膀子,用盾牌和佩刀迎战。这样轻敌的后果可想而知,在丁奉“封侯取赏正在今日”的鼓动下,吴军发疯了一样攻进魏军前部的营地,完全没有做好准备的魏军被杀的找不着北,丁奉所部还没结束战斗,朱据又带人冲上来进行第二波进攻。一败涂地的魏军溃逃,然而他们跑到人造湖边的时候才惊慌的发现,他们的浮桥已经被朱桓的儿子朱异率领的另一支部队摧毁,守桥部队一样是溃败。就这样,山上的攻城魏军就失去了后援,惊慌的他们被丁奉等人轮番砍杀,无处可逃之下,魏军争相跳入人造湖,冰冷的湖水以及互相践踏让魏军损失惨重,吴国大将韩当的儿子韩综之前投奔了魏国,这次担任了前部都督,在东兴大战中被斩杀,一同阵亡的还有乐安太守桓嘉。败局已定,诸葛诞不得不率领残兵败将撤回寿春,吴军缴获的各种牲口、金银等物资堆的像大山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另外两路魏军见东兴失利,也只能选择撤军,声势浩大的伐吴行动宣告失败。
  为了表彰这次大捷,自诸葛恪以下所有参战人员全部升官封赏,甚至包括没怎么参战的荆州区总司令施绩,将军陆抗以及夏口都督孙壹,他们分别对抗王昶和毋丘俭两支部队,算是苦劳吧。
  就在王昶作为最后撤出战场的部队正在缓缓北归的同时,一直冷眼旁观魏吴大战的蜀汉发生了耸人听闻的恐怖事件,权臣大将军费祎在新春宴会上被刺杀身亡!
  凶手被当场逮捕,经警方查明,杀害大将军费祎的凶手叫郭循,凉州西平郡人,原担任魏国中郎,在卫将军姜维出击北伐期间被俘虏,随百姓内迁。尽管皇帝任命他为左将军,但是郭循仍然不真心归降,反而产生仇视心理,意图刺杀皇帝。但是因为皇帝护卫严密,郭循每次靠近皇帝都会被警卫拦下,因此郭循转而把目标放在大将军费祎身上,利用新春宴会大将军酒醉的时机,在宴会现场用佩刀将大将军杀害。
  这个消息一传出,魏国立马发表声明支持勇士郭循的壮举,更加追封郭循为长乐乡侯,追谥“威侯”,世袭爵位,还另外封他儿子为奉车都尉,赏赐白银一千两、绢布一千匹。
  费祎的横死在蜀汉政坛上看起来不像是个杯具,至少刘禅可以欢呼“熬出头了!”即便嘴上不能喊,恐怕他心里也要狂喊。自从相父诸葛亮掌权以来,刘禅从来就不知道权力是个什么东西,他名义上是个皇帝,实际上却是个囚犯,“蜀中四相”各个大权在握,幸好他们都是忠臣,没什么别的想法,否则蜀汉基业老早就改姓了。刘禅不能让这个情况继续下去,费祎死后,刘禅自己掌权,独立处理政务,总算是好好过了过皇帝瘾。
  另外一个不感觉杯具的是姜维,他也可以欢呼一声“熬出头了”,费祎去世对姜维来说不但不杯具,甚至还是洗具。他们之间的政见不合已经家喻户晓,费祎坚持休生养息政策,而姜维则意图把北伐进行到底,两个人针尖对麦芒,一个自负武勇,一个长期压制,所以姜维每次出击,费祎都不准许他带的军队超过一万人。如今大将军费祎去世,蜀汉军事一把手成了卫将军姜维,如此一来,他更加可以施展拳脚去实现抱负了。
  于是就在大将军去世后三个月,姜维在当年夏天就第一次率领万人以上的部队出击北伐,以响应吴国诸葛恪的北伐行动。他率领数万人从武都的石营出发,经董亭,进围南安。
  或许是由于看到自己前途无量所以兴奋过头,姜维这次出击连最基本的后勤工作都没搞好,刚刚包围南安,还没等魏国雍州刺史兼奋武将军陈泰和征西将军郭淮的援兵赶到,姜维自己就断粮了。无奈之下,姜维还没正式跟魏国主力见面问好,就只能鸣金收兵,退回汉中。
  很囧的一次北伐,如果武侯在世,必定要好好教训姜维“不打无准备之仗”是怎么回事。
  公元253年的这次大战其实是由东吴挑起,姜维只不过是捧个臭脚而已,谁想到臭脚也没捧好。
  自去年东兴大捷后,诸葛恪志得意满,他借使者之口对姜维说,魏国自打曹操以来,从来没有出现过这么大的空当,乱相毕露。在诸葛恪眼中,司马懿的去世对吴国来说同样是好机会。于是在252年冬天,他就策划起二十万大军讨伐魏国。
  二十万人,什么概念。远了不说,最近的东兴之战,魏国倾全力,集合淮南、豫州、荆州几乎所有兵力,才凑出十八万,而诸葛恪这次要征发的二十万大军还不包括荆州地区,仅扬州一个州就要贡献二十万出征将士,太难为东吴了,毕竟上次救援东兴,诸葛恪才调集了四万人而已。
  项目在策划之初就出了问题,吴国各地对诸葛恪要征发二十万大军进行了大规模示威,反对他如此劳民伤财,动用超出国家支撑能力的军队去打一场把握并不大的战争。朝议上大臣们激烈辩论,试图建议诸葛恪放弃这个疯狂的想法,但是都一一遭到拒绝。其中有个叫做蒋延的大夫,脾气耿直,外号“酱牛肉”,意思是又犟又倔,他坚决不妥协,一定要诸葛恪罢手才行,结果诸葛恪一气之下让人把他“叉”了出去……
  还有一个丹扬太守叫聂友,跟诸葛恪关系不错,他也委婉的写信给诸葛恪说现在并没有什么好机会,仗打起来心里不太安生。诸葛恪则批评他虽然说的有点道理,但是还不明白大势,得好好学习。
  面对铺天盖地的反对声音,诸葛恪也不能无视,他发表了一篇长长的论文,意在解释他这次一定要出兵的原因。诸葛恪在文中一直在说,自古以来不考虑将来的国家都会灭亡,战国时期的诸侯互相帮助,共同对抗秦国,以为这样就可以永远没事,结果全被灭了。当年刘表也是准备抱着荆州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结果被曹操吞了。今天的吴国和蜀国还不如古时候的诸侯国呢,更加不能不思进取,必须得打。诸葛恪的论文里,始终在强调“存不忘亡,安必虑危”的观点。
  说实话,这个观点是有道理的,诸葛恪并不想做啃老族偏安一隅,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关键是他这篇文章并没有切中要害,吴国自立国之日起,重大国策就被陆、顾、朱、张等大家族影响,而陆逊、顾雍明确主张保境安民,意在偏安,不在进取。小仗打一打,抓点魏国人做壮丁,这是能够得到支持的,但是像诸葛恪这样征发二十万人大规模北伐,那就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朝廷能拿出来的都是通过税收途径从士族手中取得的,朝廷拿不出来的,还得临时从士族手中征缴,所以这次大规模北伐严重损害了江东士族的利益,怎么可能得到他们的支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诸葛恪一意孤行,意图利用军事战争给自己树立威信,从而设法处理复杂的士族关系,巩固朝廷统治,把所有砝码都压在了这上面。与此同时,他让驻扎在荆州的镇东将军施绩率军前来参战,但却在施绩到达半洲的时候命他留守,而荆州的军权则落在诸葛恪的弟弟诸葛融手中。
  二十万吴军出发后,吴国州郡百姓骚动,人心大失。
  在得知吴蜀同时来犯后,司马师立刻召开了高层会议讨论如何应对。一个叫虞松的人认为:当年周亚夫对付吴楚之乱时多路敌军的办法就是坚守。蜀汉那边认为魏国可能会把注意力都放在东边,所以会有懈怠,而且他们的目的是掠夺,也不会有长期驻扎的心理,防备会疏忽,所以派人火速增援可以出奇不意的先干掉蜀汉那边。另外,还有人担心诸葛恪可能会分兵攻取各个码头,应该分兵据守。司马师接受了虞松的建议,派遣郭淮和陈泰救援被围的南安,姜维没等他们到地方就吃光了粮食,先撤了。但是对于分兵据守各码头,司马师反对说诸葛恪现在毕其功于一役,肯定要合兵攻合肥以避免出现其他问题,况且合肥地区水岸、码头众多,分兵据守的话派多了没那么多人,派少了守不住。最终诸葛恪确实像司马师料定的那样,二十万人全部用于包围合肥的新城。
  对于诸葛恪的大军,司马师派遣叔叔,太尉司马孚督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率领二十万人增援新城。司马孚带人到达寿春后停止前进,并没有急于向新城进发,毋丘俭和文钦建议迅速出击,但是司马孚说进攻一方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我们不要跟他们硬拼。毋丘俭和文钦不服,又直接向司马师建言,司马师回应:诸葛恪刚到,兵锋锐利,应该先避锋芒,况且新城虽小,但是足够坚固,吴军一时半会也打不下来。结果正如他们所料,诸葛恪在新城耽误了三个多月的时间也无法攻克。
  新城守将张特没什么名气,原先的镇东将军诸葛诞不看好他,准备把他调回寿春,但是调令还没下来,就发生了诸葛诞攻东兴惨败的事情,朝廷让诸葛诞和毋丘俭互换,诸葛诞任镇南,毋丘俭任镇东。毋丘俭到任后还没来得及对人员进行重新调配,诸葛恪就打过来了,匆忙间毋丘俭只能让张特临时担任新城守备司令,防御吴军的攻势。此时张特跟将领乐方等人一共只有三千兵力,且经过与诸葛恪的数次交手,加上突然爆发的瘟疫,损失已经过半。诸葛恪见攻陷新城只在瞬间,于是堆起土山对新城进行了狂轰滥炸。新城即将沦陷,张特在城上挂了白旗,他对吴军说,根据魏国的制度,如果将领守城能够坚持一百天以上而援军还不到的话,那么即便投降了也不会追究家人的罪。现在我们已经打了九十天,你们再给我十天时间,等过了一百天我就投降了,这样我家里人不会被连坐。诸葛恪对此深信不疑,连张特主动拿出来的印绶都没要,就干等了十天,谁知张特那边回头修补破坏的城墙,士兵也好好修整了一翻,喘过气来以后在城墙上大喊就算战死也不投降。恼羞成怒的诸葛恪下令猛攻,但是根本没有成效,而此时司马孚率领的二十万援军终于在停顿了一个月后开始向新城进发,诸葛恪事先准备围点打援的计划也因为这一个月的间隔而没能实施。反倒吴军因为喝了不干净的何水爆发瘟疫,过半士兵出现水肿、腹泻,诸葛恪居然怀疑十几万人一起怯战装病,要弄死几个闹的最凶的。此外,吴军将领之间的不满情绪蔓延,尤其是士族出身的将领,本来就是被迫出征,遇到阻碍后继续打下去的动力更不大,大将朱异就提出撤兵回豫章去打石头城,难度低,投入小,还没什么风险。这个建议遭到诸葛恪拒绝,气的朱异一下把诸葛恪的信扔到地上大叫混蛋,诸葛恪得知以后也不客气,立马夺了朱异的兵权,让他成了个光杆司令。还有一个叫蔡林的将军,建议不被诸葛恪采纳,干脆投靠魏国去了。
  形势已经完全倒向了魏国,诸葛恪在内外交困的情形下不情愿的选择撤兵,在回军的路上是一片哀嚎,因为疫情在吴军内部大面积传播,很多士兵死在半路被填坑补路,还有跟不上大部队的被魏军抓回去,痛苦的叫喊和呻吟声遍布整个南撤途中。而诸葛恪对此居然泰然自若,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而且路过江渚的时候还准备搞屯田,后来足足拖了一个月,然后才慢吞吞的回到建业。
  回到建业以后的诸葛恪更加变本加厉,他不但没有承担自己应该承担的败军之责,反而加紧拢权,打击异己,重用亲信,强硬对待那些批评他执政的人。
  吴国怒了,征发军队得罪了百姓,执意北伐失败、严厉打击政敌又得罪了士族,诸葛恪近乎歇斯底里的做法终于给自己敲响了丧钟,死在皇帝孙亮和宗室孙峻的密谋之下。
  不知孙权在去世前有没有担心过吴国的未来,恐怕是担心过的,这是正常的情绪,不然也不会安排两个在江东毫无根基可言的诸葛恪和滕胤作为辅臣统领众人。
  孙亮跟孙峻的谋划可能在诸葛恪还在前线的时候就开始了,诸葛恪撤回建业后厉兵秣马,居然还要再打青州、徐州,这是江东士族做绝对不会允许的,于是在孙亮授意下,孙峻以皇帝请客为借口摆了一个鸿门宴,把诸葛恪砍死在饭桌上,一切都结束的很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孙峻是孙静的曾孙子,他的发迹,必须要感谢一个人,他就是掀起了“二宫并阙”导致吴国波澜滔天的全公主孙鲁班。
  孙鲁班的小叔子全尚也娶了宗室,她就是孙峻的姐姐,而全尚和孙峻姐姐生的女儿又嫁给了皇帝孙亮,所以孙亮就应该是孙峻的外甥女婿,而按照家族辈分来说,尽管年龄小了很多,但孙亮又是孙峻的表叔。
  简单的梳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小皇帝孙亮还是权臣孙峻,还有重将全琮、江东全家,都是通过孙鲁班串联起来的,这一党以她为首,干掉了孙和、孙霸,为什么还要继续跟诸葛恪为敌?这还是“二宫并阙”没有处理完的尾巴。诸葛恪是废太子孙和老婆的舅舅,而且他是坚定的太子党,在“二宫并阙”最激烈的时候,诸葛恪大儿子诸葛绰就因为支持鲁王孙霸而被诸葛恪亲手毒死。在诸葛恪刚刚掌权的时候,他甚至还声称要重立孙和,这让全公主非常紧张,于是联合孙亮、孙峻,密谋杀死了诸葛恪。
  孙峻的反面角色分量十足,他杀害诸葛恪后派遣都督施宽、荆州元帅施绩、夏口督孙壹、全熙一起去逮捕诸葛融,这么大规模的抓捕果然震慑力十足,诸葛融被吓的手足无措,等到兵临城下的时候诸葛融喝毒药自杀,他的三个儿子全部被杀。对于诸葛恪的后代,孙峻也没有放过,老二诸葛竦和老三诸葛建带着老妈一起跑,到白都的时候被刘承率兵追上,杀死诸葛竦,诸葛建虽然得以渡过长江,但是没跑几十里又追上被杀,诸葛恪的外甥张震等人也一同被诛三族,诸葛瑾这一支全灭。
  孙峻靠着女人搞死了政敌,便开始作威作福起来,随心所欲的杀人,搞起了白色恐怖。孙峻还是一个极其好色的人,他不但淫乱后宫,跟自己的表叔孙亮抢女人,还和自己的老大全公主有很多腿。按照辈分来说,全公主也算是孙峻的表亲,这俩人勾搭成奸,完全不顾廉耻,乱伦乱的非常HIGH,还经常在宫里搞个SEX PARTY。
  很快就有人对此看不下去,吴侯孙英就准备谋杀这个色中恶鬼,但是显然面对那么庞大的一个组织,孙英无法成功,他最终事泄被杀。
  吴国在一片狼藉、乌烟瘴气中经历着痛苦,连续的政坛震荡已经让这个原本看上去强盛的国家伤痕累累,但是很多人都能预感到,震荡还没有结束,吴国崎岖的坎途终点还在很远很远的地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29 06:38 , Processed in 0.51566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