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年,孙、曹、刘三家斗智斗勇的时候,精研《易经》的陆绩在三十二岁的年龄告别了人世间,而且做了一个伟大的预言:“从今已去,六十年之外,车同轨,书同文,恨不及见也”。那个意思就是60年后中国将完成新的统一。这个陆绩,不知怎么搞的,弄的比较准,晋武帝咸宁五年十一月,也就是279年,也就是陆绩去世60年后,晋军水陆20万六路齐发讨吴,太康元年三月十五日,也就是280年,孙皓投降,三家归晋。 为了团结世家大族,孙权积极推行政治联姻。婚姻成了政治的补充和延续,孙权用联姻手段编织了一张庞大的裙带网,几乎把江东所有的世家重臣都网罗其中。 周瑜是东吴建国的首要功臣,他的夫人小乔和孙策的夫人大乔是亲姐妹,他的女儿嫁给了孙权的长子孙登,他的儿子周循娶了孙权的大女儿鲁班公主,可说是亲上加亲。张昭和诸葛谨是孙权的另两位重要辅臣,张昭的儿子张承娶了诸葛谨的女儿,他们的女儿又嫁给了孙权的另一个儿子孙和。这三位虽然都不是江东世家大族,却都是孙权最得力的助手。 作为吴郡四大家的顾、陆、朱、张,顾雍后来当了十九年东吴丞相,他的外甥娶了孙权的从女;代顾雍为丞相的陆逊,娶了孙策的女儿,他的孙子陆景(陆机、陆云之兄)又娶了孙权的孙女。骠骑将军朱据娶了孙权的小女儿鲁育公主,他的女儿(非鲁育公主所生)又嫁给了孙权的儿子孙亮。全琮也出身吴郡大家,后来当到右大司马,他是鲁班公主的第二任丈夫。 当然,后面我们还要重要讨论着几个婚姻,因为孙权也没有想到这几个婚姻深刻影响了他的晚年。 孙权的姻亲不仅还有东吴的大臣滕胤、全尚、朱治、潘璋,甚至还包括曹操、刘备,曹操的侄女嫁给了孙权的弟弟孙匡,曹操的儿子曹彰娶了孙权堂兄孙贲之女,而孙权将妹妹嫁给刘备则是妇孺皆知的故事。 政治婚姻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政治,但毕竟可以对政治产生重要的羁絆。 孙权和江东士族的新的矛盾根基出现于《三国演义》第29回。周瑜向孙权推荐了鲁肃。 有一天晚上,两个人喝了小酒,“同榻抵足而卧”。这个感情就非常亲密了,孙权在半夜小便的时候半露半不露说:“方今汉室倾危,四方纷扰;孤承父兄余业,思为桓、文之事,君将何以教我?” 鲁肃是一个直肠子,直接了当的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今乘北方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而据守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祖之业也。” 汉朝一定要灭亡,你或者投降曹操,或者控制长江南北对峙,图谋帝业,没有中间的道路可以妥协。 到了“建安七年,曹操破袁绍,遣使往江东,命孙权遣子入朝随驾”。曹操要求孙权表示臣服。孙权“犹豫未决”。孙权这个人是一个非常薄情寡义的人,晚年鼓捣死自己的好几个儿子,他完全可以送一个儿子去许昌迷惑曹操的思想。孙权的犹豫不是珍惜一个儿子的生命,而是担心送儿子当人质产生的巨大政治影响。孙权只要把儿子送到许昌,就表明他有臣服曹操的倾向,这样一来,他的人心就散了。 孙权的母亲召集周瑜、张昭等人召开最高层会议。张昭认为曹操要求孙权“遣子入朝,是牵制诸侯之法”,不怀好意,但如果不答应,“恐其兴兵下江东,势必危矣。”张昭的意思还是臣服曹操。 周瑜反对臣服曹操,他认为江东孙家三代耕耘,在江东已经有了坚实的根基,“将军承父兄遗业”,占有广阔的地盘,“兼六郡之众”,有自己的忠实的部队,凭什么窝窝囊囊的送人质?我们不理曹操,看他有什么办法,实在不行就干他一架,“徐观其变,别以良策御之。” 孙权的母亲最后决断接受周瑜的建议。 这一次会议上,代表江东文官集团的张昭和武将势力的代表周瑜就已经展开的争论。 到了208年,对于如何应对曹操的南下,江东集团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大体的阵线就是张昭为代表的文官主张投降,周瑜为代表的武将主战。 在这次斗争中,非常奇怪的是诸葛瑾的态度。诸葛瑾虽然是一个文官,但也可以指挥打仗,而且是孙权后期极其重要的军事统帅,所以,我们可以用文武双全来评价诸葛瑾。引起江东集团内部的分歧的导火索是诸葛亮,那是诸葛瑾的亲弟弟。诸葛亮是坚定的反曹派,但诸葛瑾的态度就是站在张昭那个战线上主张投降。 为什么? 208年,曹操南下,孙权开会讨论对策,几乎所有文官都主张投降,张昭尤其积极。这些文官的算盘打得极精。投降曹操也可以做一个州官,既可以有地位也可以保护财产,最重要的是没有生命安全。和曹操打仗,失败了就是一无所有,胜利了能有多大好处?以江东的地盘,自己仍然是一个州官,何况还要为战争提供物质。就是孙权统一了中国,又能怎么样?得到荣华富贵的是手握兵权的将军,文官能有多大便宜?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