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的去世,为江东士族和孙氏集团的合作扫清了障碍,提供了契机。 江东士族维护自己的利益有两种方式,一个是支持某一军事集团统一中国,一个是支持某一集团地方割据维护区域和平。 表面看来,江东士族如果能够控制整个中国的管理权会得到最大的利益。其实还有另外一笔账。一个地方军阀要统一中国,是一定需要人力和物力支持的,战争一定要破坏经济,战争一定要死人。项羽曾经占领了中国,江东民众没有多少好处,项羽失败,江东八千子弟就白白丢失了生命,后世的评论家无论怎样评论,都无法弥补江东的人力、物力损失。江东如果支持统一中国,那么就是江东用自己的所有资源和整个中国抗衡。即使统一了中国,中央政权也不可能完全被江东控制,自己辛辛苦苦出钱粮、耗人力,弄来弄去得到和失去不成正比。有些亏。 在三国时代,三个政权的士族集团都反对战争。《三国演义》第120回,羊祜建议征讨吴国,就遭到贾充、荀顗、冯紞为代表的大士族的竭力反对。280年,晋兵已经攻克了牛渚,贾充仍然要求“吾兵久劳于外,不服水土,必生疾病。宜召军还,再作后图。”贾充甚至强烈要求斩杀主战派张华“以谢天下”。江东已经非常的腐朽,战争已经很快结束,但对于贾充为代表的士族来说,只要江东不威胁自己的利益,即使用一月的时间就可以统一中国,他们也不愿付出代价。个人只扫门前雪,哪管别人瓦上霜。 江东大族坚定不移的谋求江东的和平,至于谁能够管理天下和江东,那是个无所谓的事情。 孙策不是江东利益的代表,因为孙策是“小霸王”,他有一个以“吴越之众”图谋天下的宏图。 《三国演义》第29回,孙策要求曹操给一个大司马的名义,曹操不答应,孙策很愤怒,“常有袭许都之心”。吴郡太守许贡,就私下里给曹操写了一封信:“孙策骁勇,与项籍相似。朝廷宜外示荣宠,召还京师;不可使居外镇,以为后患。” 许贡对于曹操的态度我们不讨论,但孙策坐拥江东的时候,许贡可以和他勉强维持,一旦孙策图谋中原,许贡就坚决反对,这就是江东民众反战的呼声。 200年,孙策准备利用曹操和袁绍大战的机会背后偷袭曹操,这就是把江东利益绑架在战车上,于是孙策遭遇了刺杀。 孙策去世后,孙权管理江东的时候,不但太过年轻,而且不长于军事指挥,威信当然不高,也就无法像孙策那样争衡天下,也就选择了坐观天下风云的战略(坐领江东)。孙权的这个政策非常符合江东士族的利益,为建立维护江东地方利益统一战线奠定了基础。 孙策去世后,张纮忽悠曹操和孙权保持和平共处,曹操考虑到自己需要集中精力接受袁绍的挑战,也就借坡下驴给予孙权一个将军的名义而且兼领会稽太守。 孙权和曹操达成妥协后不久,顾雍接受张纮的推荐担任的会稽丞,代行太守的一切权力。顾雍担任孙权的丞相长达十九年,是江东大族的第一代表,他的加入,标志着江东军事政治地方利益集团的形成。 《三国演义》第38回,有一段孙权和地方集团相互联合的文字: “孙权自孙策死后,据住江东,承父兄基业,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命顾雍、张纮延接四方宾客。连年以来,你我相荐。时有会稽阚泽,字德润;彭城严畯,字曼才;沛县薛综,字敬文;汝阳程秉,字德枢;吴郡朱桓,字休穆;陆绩,字公纪;吴人张温,字惠恕;乌伤骆统,字公绪;乌程吾粲,字孔休:此数人皆至江东,孙权敬礼甚厚。又得良将数人:乃汝南吕蒙,字子明;吴郡陆逊,宇伯言;琅琊徐盛,字文向;东郡潘璋,字文珪;庐江丁奉,字承渊。文武诸人,共相辅佐,由此江东称得人之盛。” 这一点文字,非常重要。一个是孙权“广纳贤士,开宾馆于吴会”,暗含的意思就是孙权更改了孙策的政策。一个是“命顾雍、张纮延接四方宾客”,顾雍的排序还在张纮之上,暗含的意思就是这些贤士之所以投奔孙权很大程度是因为顾雍的影响。一个是江东四大士族的代表人物全部加入了江东集团。 这一段文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陆绩、陆逊叔侄二人也加入了孙权集团。 陆绩怀橘是中国二十四孝典故之一,十岁的那一年,他的父亲被孙策窝囊死。仇怨当然是有的,但陆绩这个人心胸非常的宽广,他并没有图谋个人的私仇,而是图谋影响江东孙家的基本方略。 孙策在吴郡和张昭、张纮、秦松一起讨论安定国家、建立和谐社会的基本方略,四人的共识是“须当用武治而平之”。 江东士族不需要一个疯狂的军事集团,他们只需要一个维护区域和平的工具。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