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孙家虽然是江东人,但孤微发迹,并没有强大的乡土势力倚仗,而庐江大战,陆康去世,整个江东的士家大族都对孙策抵制和反抗。孙策有时候非常的大度,比如对待张昭和太史慈,但年轻气盛的他的性格也有刚毅、倔强的一面,有时处理事务就会显得轻率、急躁,而一旦发起脾气来,则是不计后果,听不进任何不同的意见。面对世家大族的不合作,孙策采取血腥镇压的方针,诛戮江东英豪,以立威名。 据《三国志》注引《会稽典录》记载:会稽郡的功曹魏腾,是个性格直率、刚毅不阿的人,办事坚持原则,决不会以长官的意志行事。有一次,魏腾违背了孙策的意旨,激怒了孙策。孙策为此火冒三丈,大发雷霆,找了个由头决意要杀死魏腾。下属们见孙策发怒,都非常害怕,不敢去劝说,又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解救魏腾。吴夫人知道后,就站在了水井边要跳井自杀,侍从报告了孙策,孙策急忙前来看望母亲。这时吴夫人倚扶着井沿对儿子说:你刚刚立足江南,根基还没有稳固。当务之急是要礼贤下士,舍弃他们的过错,表彰他们的功劳,这样人们才会来投奔你。魏腾功曹办事遵守法度,尽职尽责,你今天要是杀了他,那么明天大家就会背离你而去。我不忍心看到你大祸临头,还是先投井自杀了省心。”孙策听了母亲的诉说,心中大为震惊,马上省悟了过来,领会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于是立刻释放了魏腾并对其礼遇有加。 魏腾的家族也是会稽郡的望族之一,他们在会稽郡乃至江东地区都有较大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孙策刚刚据有江东,处于开基创业之时,根基还没有稳固,会稽郡以及江东的一些大族,有的还处于敌对顽抗的状态,没有完全归顺;有的还处在徘徊观望之中。孙氏要想立足江东,处理好与他们的关系,才是永久之计。对于魏腾的处置,孙策就算一怒之下杀了他,在那个动乱的时代,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但其影响则会是很大的,它会影响到一些大族的归顺去就,甚至激起更坚决的抵抗。吴夫人能清醒地认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以及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并能及时地现身说教,义释魏腾,这对稳定江东的民心有很重大的影响。 孙策最后还是被忠诚于许贡的三个门客谋害。孙策统帅江东军队北上,严重损害江东世家大族的利益,所以有了谋杀案。许贡之所以交接曹操,就在于孙策筹备进攻曹操。江东大族需要的是区域和平而不是统一中国,而且当时曹操的面目还没有暴露,士大夫认为曹操辛辛苦苦把汉献帝迎来供养,是大大的忠臣。即使孙策不死,能不能长期争锋于中原,也要考虑江东的支持。我们知道,无论孙策时代还是孙权前期都有内部的叛乱。许贡不是一个独立的现象,而是一个集群的反应。 与曹魏和蜀汉相比,虽然孙家在江东耕耘最早,但是,从一个军政独立集团演变成彻底独立的政权的过程最长,博弈最复杂,所以,东吴正式建国的时间最晚。江东孙家建立政权的过程其实是两个过程,一个是江东政权通过军事斗争维护江东和平生活的过程,一个就是孙家代表的军事力量和江东大族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江东政权通过调整政策协调内部力量完成江东化的过程。 江东大族排斥孙策,孙策用血腥手段镇压,大家在一起折腾,冤仇越结越厚,但总体上还是江东大族吃亏,因为哲学的批判斗不过武器的批判,也就是“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问题是,一个劲折腾,对于孙家也是大麻烦,根基不牢,内忧外患,万一国内大环境和江东小环境内外勾结,就有可能翻盘。孙策“义释魏腾”就是释放一个谋求共弃前嫌的信号。 无论怎样讲,既然孙家已经将江东看成自己的势力范围,那么就希望这个势力范围繁荣昌盛,如果把所有的反对派都杀光,干净倒是干净,但是,血雨腥风的江东还是江东吗? 江东大族也在谋求和孙家的合作。黑格尔说:存在就合理。既然孙家军阀集团已经形成,江东大族的不承认只能伤害自己的利益,鱼死网破、两败俱伤,说起来非常的节烈,人格好像有些伟大,但已经天下大乱,皇帝都没有饭吃,无论袁绍、袁术,还是曹操,哪一个不想当皇帝?东汉的灭亡已经不可阻挡,如果自己对东汉表示忠诚而被杀,也许可以为后人景仰,但是,既然效忠的政权都已经即将灭亡,自己的牺牲就成了殉葬。殉葬不同于牺牲,牺牲是为了建立一个蓬勃的新政权而流血,是为了整个民族的利益而流血,殉葬就是为一个已经腐朽的政权而流血,为狗咬狗的军阀而流血。姜维的父亲姜囧死于汉民族和羌族的斗争,他就是汉民族永远的革命烈士,他家的小朋友姜维就是烈士子女,就可以享受曹魏政权的照顾,因为民族利益具有继承性。魏延参加了平定南中的战役,也属于汉民族的英雄人物,但曹魏就一定不肯给予奖励,因为他们还有一个民族内部政治集团的归属问题。东汉既然一定要灭亡,江东大族就一定要选择一个新的政权维护自己的利益。也就是说,江东的军事在谋求自己的经济基础的时候,江东的经济也在寻找自己的政治代言人。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