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能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从一介降将直升一国军政一把手,自然有诸葛亮及其派系大力提拔及个人能力确实出色等等原因,但绝不可能说政治能力及交际能力很差,人家可是在蜀汉一个人不认识的情况下换了三个领导一步步爬上来的。可是就是这样的连羌胡都无不崇拜“国赖其资”的大将军,一夜间在蜀汉却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最后只有做出“带大军避祸沓中”这样跟其智商情商个性完全不相符的举动,给了魏国灭蜀的绝佳之机。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东吴的使臣都看出来了,蜀汉已经“民有菜色”了,老百姓日子已经过不下去了。是的,虽然有黄皓陈祗这两个大奸臣乱政,可他们才乱政多久,至于搞得这么严重么?还不是主要因为大将军穷兵黩武,成天打仗,把国家都打穷了。想当年,诸葛丞相在的时候,蜀汉是怎样的繁华,老百姓日子是怎样的好。这一切都是大将军的错!可是他们忘了,诸葛丞相正是穷兵黩武的始祖,他打仗的规模不是大将军可以比的。大将军有段谷之失,诸葛丞相有街亭之败,由于诸葛带兵基数大,损失只会多不会少。那是怎么回事?诸葛丞相时期政治经济做的好,现在政治经济做的糟糕?我们看到,蜀汉的经济制度从诸葛亮建立起到灭亡的时候也没人敢改动过。具体实施这些经济制度的尚书令及下属官员们都是诸葛蒋费一手提拔起来的,不仅大都清廉得像不食人间烟火,能力也不是盖的。就连唯一记载德行有亏损的陈祗(这个人我后面还要详细讲)都是“多技艺,挟数术”。蜀汉的集体政治清廉不仅在三国,就是中国五千年历史都少有。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其实很多史学家已经发现,问题正是出在诸葛亮制定的政治经济制度上。这个制度就是典型的“军事最优先型经济体系”。说的通俗点,就是靠加倍剥削老百姓来保障军事最强大化。蜀汉每九个老百姓就要养一个官,一个兵。这个比率在中国古代历代各国家排名最高。这种战时经济体制,只能暂时应急,长期下去,老百姓的生活可想而知。在这种体制下,无论打不打仗,老百姓都没有好日子过。唯一的希望就是赶紧把仗打赢(统一天下或在势力上明显优先于对手),然后换掉这种体制。诸葛亮不是暴君,制定这种压榨老百姓的体制实在是情非得已,蜀汉人口基数和曹魏相差实在太大,经济文化更是不能比,不这样,打仗根本就没有赢的可能,只能等着被曹魏灭掉。那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诸葛严酷压榨人民,没被当世的人反抗,没被后世人唾骂,反而流芳千古?原因史家们众说纷纭,有的说史料只能代表名士层的看法,不代表民间评价。有的说赞美诸葛亮是蜀汉对内外输出的统一意识形态,对国家稳定有重要作用。对此,我个人的看法是,当时的老百姓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被压榨了。制度的弊端不像政治的腐败一样显而易见。没有马克思写《资本论》,工人阶级怎么意识得到自己被资本家剥削了,不是拿工资拿的挺好的吗?同样的,诸葛亮实行了农本政策,开发生产,减免徭役赋税,力行节约,在一段时期明显缓和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社会发展。老百姓只会感恩戴德,尊为天人。又怎么会知道国家有这样剥削人民的体制呢?他们只会觉得,多么好啊,全盛的蜀汉,后来就不知为什么再也没有了。所以历代的文人无不反复怀念美好的诸葛亮时期,感叹诸葛亮简直是神仙下凡。 我想,诸葛亮本人对此可能是清楚的,要不也不会如此频繁的北伐。可惜,在他有生之年北伐没有获得显著成效,只打了两个没什么人的郡,和曹魏的差别还是太大。再后面,或是没有北伐,或是北伐没有取得显著成效(统一天下或在势力上明显优先于对手),仗没有打赢,战时体制的弊端却一直在发酵。终于在蜀灭前几年,量变达到质变。老百姓不堪剥削,“民有菜色”,社会矛盾总爆发。迷茫的蜀汉文人士大夫不知道为什么曾经富足的蜀汉老百姓现在会如此困苦,于是,一心打仗的大将军姜维成了众矢之的,成了让民生凋敝的“替罪羊”,被上下喊打,赶到沓中去了。 因此我们看到蜀汉的问题不是该不该北伐,而是北伐一直没有显著成效的问题。那不实行这种战时体制,不北伐行不行呢?显然不行,老虎侧边岂能安枕?后蜀还有中国历史上无数小割据势力就是最好的印证。蜀汉和曹魏各方面实力都相差太大,战胜曹魏的几率根本就渺茫的可以。但就是这样,不赌就是等死,赌的话,至少还有赢的可能。所以,诸葛亮这样做了,姜维也这样做了,他们用一生的努力去博那百分之几渺茫的几率。最后奇迹没有出现,他们成了悲剧英雄。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