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曹仁传》:太祖与袁绍久相持于官渡,绍遣刘备徇(氵隐)强诸县,多举众应之。自许以南,吏民不安,太祖以为忧。仁曰:"南方以大军方有目前急,其势不能相救,刘备以强兵临之,其背叛固宜也。备新将绍兵,未能得其用,击之可破也。"太祖善其言,遂使将骑击备,破走之。仁尽复收诸叛县而还。绍遣别将韩荀抄断西道,仁击荀于鸡洛山,大破之。由是绍不敢复分兵出。 《三国志.钟繇传》:公与绍相持,繇为司隶,送马二千余匹以给军。 2:舞阴地区是连接着汝南与南阳的重镇,也是南方线关键之所在所以必须要有值得信赖的亲将前去镇守,所以我个人推测曹洪这个时候应该带着两千左右的官渡兵前往舞阴,曹洪对于舞阴地区的防务也是相当熟悉的。曹洪本人页应该在九月多的时间内回到了官渡 《三国志.武帝纪》:公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人夜往,会明至。 《三国志.曹洪传》:别征刘表。破表别将于舞阳、阴叶、堵阳、博望,有功,迁厉锋将军,封国明事侯。 那么根据以上的推测,我认为仅就官渡而言兵力应该在一万二千六百人左右,其中步兵兵:一万。骑兵:二千六百。 陈留-颖川方面的兵力:陈留和颖川地区应该没有什么争议在一万左右,夏侯渊领督军校尉三国时期一军五千人,督二军则为一万,而且陈留和颍川地区是曹操势力的根本必须重兵防护,夏侯渊之后的领军记录都在一万-五万左右所以以万人统领应该合理。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及与袁绍战于官渡,行督军校尉。 河内-熬仓方面的兵力:这个地区由魏种掌控,其辖地分别在黄河两岸,北岸以河内地区为基地切断山西-河北平原走向的交通线。南岸以熬仓为据点供应官渡与河内郡的作战。在这里魏种统辖的人数可能不多,因为河内地区南傍黄河,北傍太行山。南岸的敖仓又有成皋汜水渡这样的据点,地理优势非常突出。可能和河南尹地区的夏侯惇共分兵力,在五千人左右。 《三国志.武帝纪》:还军敖仓。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河南尹方面的兵力:夏侯惇在河南尹的任务有两个:一个是保证整个曹军战略位置的左侧后监视敖仓左侧地区的一切动向。另外一个就是输送粮草的任务,兵力在五千左右。 《三国志.诸夏侯曹传》: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 汝南-阳安-朗陵方面的兵力:汝南地区的兵力比较混合其中以满宠与李通的部曲为最,满宠的兵力在经过汝南的扫荡之后有二千五百人左右。李通领阳安-朗陵两地部曲。后汉都尉掌曲,一曲有五百人,李通掌二曲,总兵力在一千人左右。那么满宠和李通在汝南地区的总兵力达到三千五百人左右。 《三国志.满宠传》:时袁绍盛于河朔,而汝南绍之本郡,门生宾客布在诸县,拥兵拒守。太祖忧之,以宠为汝南太守。宠募其服从者五百人,率攻下二十余壁。诱其未降渠帅,于坐上杀十余人,一时皆平。得户二万,兵二干人,令就田业。 《三国志.李通传》:分汝南二县,以通为阳安都尉。通妻伯父犯法,朗陵长赵俨收治,致之大辟。 南阳方面的兵力:关于南阳方面的兵力相对以上的则较为模糊,只是知道张绣率领手下部曲在官渡之战前投降曹操,而曹操呢也既往不咎及时的容下张绣部曲,张绣封为列侯曹操恐怕很难调动让其参加作战,加之曹军主力皆在官渡后方空虚所以张绣的位置估计还是以屯驻南阳为主,手下兵力应该在一万人左右。 《三国志.张绣传》:官渡之役,绣力战有功,迁破羌将军。 鄄城-离狐方面的兵力:鄄城的位置在曹军整个战略位置的极右侧,这里的位置是为了连接离狐运输与陈留右侧的防守为主,程昱在守鄄城的时候,曹操曾经想增兵两千于程昱,但程昱认为袁绍不会对他发动进攻只用七百兵守城,后来结果也证明在这个地区河北军没有投入作战序列。 《三国志.程昱传》: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昱不肯,曰:"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愿公无疑!"太祖从之。绍闻昱兵少,果不往。 通过以上大致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曹操嫡系部队在官渡地区是基本上都参战了,只是为了防备四处的其他割据势力(孙策刘表关中诸将)而不得不分兵抵抗。 折算以上数据可得出曹军总兵力应该在:三万六千一百人左右。 通过上述的推算我相信大家对于官渡之战曹操方的地理与兵力部署应该有了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了吧。好,现在让我们在回到裴松之的那三个问题上。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