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晋书·天文志下》:一曰:“荧惑逆行,其地有死君。”太元二年,权薨,是其应也。【按:然而孙权之薨距荧惑犯南斗时相隔两年,以此强为之说未免牵强,此星象对孙权本人心理层面的影响更大。】 四、孙吴天文、数学方面的主要人才及其成就 孙吴之天文学研究,以当时所盛行之浑天说为根基。[6]特别地,比太初历、四分历更为精确的《乾象历》[7],仅得在孙吴推行。 1.陆绩 陆绩字公纪,吴郡吴人,于《三国志》中有传,年少聪慧,博学多识,是一位神童兼通才。陆绩进一步发展了浑天说,作《浑天仪说》、《浑天图》[8]。《晋书·天文志上》载,“张平子、陆公纪之徒,咸以为推步七曜之道,以度历象昏明之证候,校以四八之气,考以漏刻之分,占晷景之往来,求形验于事情,莫密于浑象者也。” 2.阚泽 阚泽字德润,会稽山阴人,亦于《三国志》有传,为吴时江南儒宗,“斟酌诸家,刊约礼文及诸注说以授二宫,为制行出入及见宾仪”,为中书令十余年,后更为太子太傅。他从徐岳得授《乾象历》[9],为之作注,以证时日。《乾象历》223年始在孙吴推行[10],彼时为中书令,在朝中颇有影响的的阚泽当有其功。 3.姚信 姚信字德佑,吴郡人,为陆逊外甥,受二宫之争牵连而遭流徙,后还为吴太常。与当时多数学者专注于浑天说不同,他同时研究着“论天三家”[11]中的盖天说与浑天说,并著有《昕天论》。[12]《宋书•天文志上》载其言曰:“然则天行寒依于浑,夏依于盖也。”可见姚信对于应从哪一说摇摆不定。 4.陈卓 陈卓为吴太史令,史书无传,与王蕃同期作《浑天论》。[13]吴灭后入晋复为太史令,定全天星官系统,一直沿用至近代。 《晋书•天文志上》:后武帝时,太史令陈卓总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图,大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以为定纪。 ----------------------------------------------- [6]浑天说认为,全天恒星都布于一个“天球”上,而日月五星则附丽于“天球”上运行。《晋书·天文志上》:汉灵帝时,蔡邕于朔方上书,言“宣夜之学,绝无师法。《周髀》术数具存,考验天状,多所违失。惟浑天近得其情,今史官候台所用铜仪则其法也。立八尺圆体而具天地之形,以正黄道,占察发敛,以行日月,以步五纬,精微深妙,百代不易之道也。” [7]《后汉书•律历志》:《太初历》推月食多失。……常山长史刘洪上作《七曜术》。 又《后汉书·律历志》注引司马彪语:‘自太初元年始用《三统历》,施行百有余年。’曾不忆刘歆之生不逮太初,二三君子为历,几乎不知而妄言者欤!元和中谷城门候刘洪始悟《四分》于天疏阔,更以五百八十九为纪法,百四十五为斗分,而造《乾象法》,又制迟疾历以步月行,方于《太初》、《四分》,转精密矣。” [8]《开元占经》卷二:后汉末吴人陆绩字公纪,于孙权时又作《浑天仪说》,造《浑天图》,曾于土室居,令不觉昼夜,己在内推步度数,击鼓与外相应,而不失毫厘。 [9]《晋书•律历志中》:吴中书令阚泽受刘洪《乾象法》于东莱徐岳,又加解注。 [10]《三国志•吴主传》:〔黄武二年春正月,〕改《四分》,用《乾象历》。 [11]当时的“论天三家”即盖天说、宣夜说和浑天说。司马彪《续汉书•天文志上》刘昭注引《东观汉记》:言天体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浑天。宣夜之学绝无师法。 [12]《晋书·天文志》和《宋书·天文志》均有记载。 [13]《开元占经》注:吴太史令陈卓所作《浑天论》,与王蕃大同。 5.王蕃 王蕃字永元,《三国志》有传,为吴时重要的天文学家,亦研究乾象历与浑天说。按《开元占经》所载,当有著作,其名佚,只知其说之成当早于陈卓《混天论》,内容大抵相似(见注[13])。王蕃力主使用《乾象历》,对于《乾象历》于孙吴推行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4] 6.虞耸 虞耸字世龙,会稽山阴人,为虞翻第六子,史书称其“清虚无欲,进退以礼”,生平见《三国志·虞翻传》注引《翻别传》。虞耸为盖天说的支持者,作《穹天论》[15],其文曰:“天形穹隆如鸡子,幕其际,周接四海之表,浮于元气之上。譬如覆奁以抑水,而不没者,气充其中故也。日绕辰极,没西而还东,不出入地中。天之有极,犹盖之有斗也。”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