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心理诊所与职场(14): 杨修的小聪明综合症
然而,曹操生性多疑,深怕人家暗中谋害自己,常吩咐左右说:“我梦中好杀人,凡我睡着的时候,你们切勿近前!”一天,曹操在帐中睡觉,故意落被于地,一近侍慌取被为他覆盖。曹操即刻跳起来拔剑把他杀了,复上床睡。睡了半天后起来,佯惊问:“何人杀了我近侍?”大家都以实情相告。曹操痛哭,命厚葬近侍。人们都以为曹操果真是梦中杀人,惟有杨修识破了他的意图,临葬时指着近侍尸体而叹惜说:“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曹操听到后,十分厌恶杨修。
杨修真正惹怒曹操的事件是“鸡肋”事件,这是杨修自作聪明的极端表现。根据《后汉书》记载,曹操在平汉中时,连吃败仗,欲进兵,怕马超拒守。欲收兵,又恐蜀兵耻笑,所以心中犹豫不决。恰巧厨师进鸡汤,曹操见碗中鸡肋,沉思不语。这时夏侯惇入账,禀请夜间口令,曹操随口答“鸡肋!”杨修见令传鸡肋,便让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将士们问何以得知魏王要回师,杨修说:“从今夜口令,便知魏王退兵之心已决。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魏王班师就在这几日,故早准备行装,以免临行慌乱。”曹操得知此事后震怒,即刻下令处死杨修。
从这几件事件,可见杨修的自作聪明令曹操对他爱恨交加,但杨修犯了一个为人臣的大忌,就是不该胡乱猜测统治者的心理,并加以毫无掩饰地传播。如,在军中散布退兵言论、私命士兵收拾行囊,准备撤退。这种强烈的炫耀欲,对于生性多疑、暴戾凶残的曹操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冒犯。而涣散军心、瓦解斗志的言论,是任何一个主帅都难以姑息纵容的罪过。曹操在那种情况下杀掉杨修,算得上是属严肃军纪了。而《后汉书》记载,“修之几决,多有此类”,“且以袁术之甥,虑为后患,遂因事杀之”,可见杨修耍小聪明的此类事件还是颇多,引来杀身之祸也就不足为奇了。
杨修另一件冒犯曹操的事,就是参与了曹丕、曹植兄弟的继承权斗争。杨修作为曹操的亲信,必定是曹植和曹丕的争夺对象。曹植作为名闻天下的才子,一度“特见宠爱”,杨修加入曹植一方参与夺嫡之争,亦加深了曹操对他的厌恶。《三国志》中曾记载,号称“有才策”的杨修败阵于吴质(曹操的另一幕僚),是因为杨修空负才名,不及吴质的老谋深算,因此导致了曹操对曹植为人的怀疑。曹操在处理完了立嗣的问题后,即开始清除曹植身边的谋士,首先要诛杀的就是杨修,而杨修对此了无觉察。
《三国志》云:“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由此,表面上看,曹操杀杨修是出于忌才妒能,而细细推敲,曹操其实早就对杨修有杀心。可惜杨修对此觉察不足,只知炫耀卖弄,不知所韬光养晦,结果给了曹操杀他的借口。所以杨修的悲剧,也算得上是咎由自取。
警惕职场中的“杨修现象”
在现代职场中,“杨修现象”也是屡见不鲜。这些人一方面习惯于猜测上司的意图行事,看着上司的眼色走路,另一方面又表现得极为自负,总显着自己比别人聪明,不断向人炫耀自己的猜测能力。因而,他们不仅难于获得同事的喜爱,更会引起上司的反感。古人有训:君子善断,小人善猜。整天猜测上司的意图的人是小人,总是炫耀的自己本领的事是小聪明。那么,如何才能避免职场中的“杨修现象”呢?
1)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过多的揣测甚至张扬卖弄,不仅会让人觉得浮夸和不可靠,还会让他人产生反感情绪和戒心,不利于职场人际的发展。所以,在职场中,人们应谦虚好学,注重知识的积累,不求速成。
2) 推测有据,言之有理
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要肆意对自己不了解的问题夸夸其谈。特别是在揣测某些事物时,例如上司的心思,应基于事实,有理有据,了解事物的各个方面,抓住事物的本质。
3) 三缄其口,沉默为金。
在公司做重大决策时,要学会三缄其口,不要过多参预决策。一方面锋芒过露,会引起上司的戒备,不利于职场的发展,另一方面,个体无法负担起决策失误的后果,即使需要做出决策的判断,也应慎言慎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