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使用验证码登录

查看: 724|回复: 3

249到263:三国时代大崩溃的最后十几年(4)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4-1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三国游戏迷,轻松玩转“牧羊”。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257年的主角只有一个,发生的所有事情也都跟他有关,这个人就是魏国征东将军诸葛诞。
  诸葛诞是著名的魏国党人,他当年跟夏侯玄、邓飏、卫烈等人搞“三豫、四聪、八达”,结果被明帝曹睿免职,直到曹睿去世才被重新启用。诸葛诞是铁杆亲曹派,但是他很有城府,并不外露,而且故意亲近司马家族,当初司马懿刚去世的时候,诸葛诞就强忍王凌被诛灭三族的悲痛,故意讨好司马师,劝他讨伐吴国以转移国内矛盾,不过可惜的是那一战诸葛诞惨败。不过诸葛诞却从此进入了司马家族的小圈子,一直在淮南地区任高官。暗地里,诸葛诞一直联络同党,私养死士数千人以备不时之需。256年冬天,诸葛诞在所督兵马足够应对的情况下借口吴军可能进攻徐堨而向朝廷申请增加寿春守军十万,此外他还申请在临淮筑城用来抵抗敌军,诸葛诞造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有条不紊,并不急于求成。
  但是这一切都被朝廷看在眼里。司马昭刚刚掌权,贾充就建议司马昭对四征进行摸底,于是司马昭就让贾充去做这件事。贾充从寿春回来后就说:“诸葛诞在寿春收买人心、图谋不轨,必须尽快处理。”公元257年四月份,朝廷征调诸葛诞回朝廷任职司空。
  接到通知后诸葛诞暴怒:“就算是让我做三公,那也肯定要在王昶之后。怎么现在就任命了!没有使者,又没有调令,还派军队给乐綝,这肯定都是乐綝在搞鬼!”于是诸葛诞带着几百人来到扬州,杀死扬州刺史乐綝。接着诸葛诞派将军朱成向吴国称臣,还派自己的小儿子诸葛靓及长史吴纲一同去吴国搬救兵,他自己则集合了淮南和淮北地区的十万部队,再加上扬州刚刚归附的四五万人,意图坚守到吴军前来救援。
  淮南再次叛乱,众人都劝说司马昭赶紧前去平叛,但是司马昭非常冷静,他说诸葛诞这次肯定要联接吴国,咱们必须倾全力才能万无一失。于是司马昭通告全国,共同平叛,征发青州、徐州、豫州、荆州共五十万大军,胁迫皇帝曹髦和皇太后一同东征。这几乎是倾全国之力,如厚重的乌云一般,狠狠压向寿春。在主力大部队向寿春进发的同时,司马昭还命令荆州的总指挥王昶占据夹石逼近将领,迫使吴国的荆州大都督施绩及公安都督全熙无法向东增援。
  魏国浩荡的平叛大军进驻项城附近,吴国的援军也出发了,孙綝得知诸葛诞叛变的消息异常兴奋,急忙派遣文钦、唐咨、全端、全怿率三万人救援,另外孙綝自己率领大军相继进发到镬里驻扎,他的三万人前锋部队由朱异率领去搂草打兔子,偷偷的顺便去灭了武昌都督孙壹,结果孙壹提前得知消息投奔魏国。
  司马昭的计划是徐图进取,以压倒性的兵力优势生吃敌军,因此大军在项城暂时停留,而派镇东将军王基执行包围寿春的人物。正在这时,文钦等人杀到,并且凭借一股锐气成功突围进城与诸葛诞会和。另外一面,孙綝又给朱异添了两万人,让他跟丁奉一同来到寿春城外,准备里应外合。
  司马昭还是意图稳扎稳打,他命令王基放弃围城,转而在北面的山上扎营以应对朱异、丁奉的五万先锋援军。但是王基对司马昭这个安排很不满意,他对属下说现在我军围城部队的阵地都很牢固,现在应该赶紧集合主力围点打援,要是放弃围城把敌人放出来的话,那再聪明的人也没办法处理后面的局面了。于是王基赶紧给司马昭上书,详尽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司马昭并不刚愎,接受了王基的意见后立刻率主力大部队前进到丘头驻扎以给予吴军更大的震慑,同时王基严密防守,随时准备跟朱异的援军短兵相接。
  但是还没等王基的部队跟朱异对上仗,兖州刺史州泰便在阳渊把朱异和丁奉击退,朱异在撤退途中被州泰追击,死伤两千多人。孙綝知道以后大怒,又拨给朱异和丁奉五万人去进攻州泰,再配上将军黎斐。另外,孙綝还派将军任度、张震等率领六千敢死队,连夜在营地西边六里处搭建浮桥渡过淮河,并且迅速建立了阵地。但是他们很快就被魏军的石苞和州泰击败,赶紧跑到了高山上。
  此时朱异也在黎浆重新集结整顿完毕,五万人开着战车包围了五木城。但是朱异并没有坚持多久就又被随后赶来的石苞和州泰击败,朱异不得不率败军逃回大本营镬里。就在两路吴军接连败给魏军的同时,泰山太守胡烈率领五千人偷袭了吴军的屯粮地陆县,一把火烧了个精光。孙綝还不认输,还要再派给朱异三万人接着去打。但是朱异不干了,可能是看到敌我实力差距太大,朱异坚决不听从孙綝死战到底的命令(这不废话么,眼看着打不赢还非让去送死,值得为一个孙綝丢掉命吗?)孙綝怒气冲天,即刻派人去招来朱异。很多人对朱异说不能去,去了孙綝会杀你。但是朱异很天真的说孙綝是自己人,不会出事的。结果孙綝却一点也没念他的好,干净利落的砍下了朱异的脑袋。




上一篇:249到263:三国时代大崩溃的最后十几年(话外篇)灭亡的根源
下一篇:249到263:三国时代大崩溃的最后十几年(3)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战役到此已经接近了尾声,临阵斩将的吴军已经没有多少力气继续打下去。孙綝尽管派弟弟孙恩接替朱异,但是面对数十倍于己的魏军,吴军也不敢轻举妄动。
  此时魏军士气却大涨,石苞和王基多次向司马昭请求全力出击。但是司马昭仍然很保守,他认为城内粮食马上吃完,敌军很快就会自己崩溃,如果现在发起总攻就会增添无谓的伤亡。于是司马昭命部队三面围城,专等吴军前来送死。而与此同时,钟会提出了一个计划,让司马昭眼前一亮……于是,淮南闹剧第三季终于在高潮中上演了大结局。
  淮南闹剧第三季的高潮部分源于战场之外,事关吴国宫廷纷争。
  其实在大战期间,吴国内部已经发生叛乱,建安、鄱阳一带的山越百姓造反,影响很大,无法抽身的孙綝只能让钟离牧前往平叛,幸好钟离牧不负所望,马到成功。
  真正关系到淮南战场上的,还要说到挑起“二宫并阙”的全公主。其实她还有个亲生妹妹,名叫孙鲁育,小名叫小虎。两人虽然是亲生姐妹,但是似乎根本没感情可言,姐姐大虎嫁给全琮后支持鲁王孙霸挑起宫廷混乱,而妹妹小虎则嫁给骠骑将军朱据,所以孙鲁育也多被叫做朱主。朱据是强硬的太丄子党,曾经多次上书直言维护太子,结果被孙权所杀,朱主坚决支持丈夫,跟姐姐全主对立。公元255年,孙峻从救援毌丘俭叛乱的战场上撤回来,发生了孙仪等人的叛乱,在全公主的谋划下,孙仪叛乱失败。孙仪是名将孙皎的儿子,全公主为了彻底铲除政敌、自己的亲妹妹,于是宣称这次叛乱朱主孙鲁育也是参与者之一,让孙峻杀害了朱主,事情告一段落。但是后来孙亮知道二姐朱主是全公主害死的,很气愤,就问大姐到底怎么回事。全公主又使坏,说自己啥都不知道,都是朱据的儿子朱熊和朱损告诉她的。结果孙亮一气之下弄死了两人,这下坏菜了。朱损的老婆是孙峻的妹妹,也就是孙綝的姐姐,全公主把自己心腹的姐妹成了寡妇,孙綝相当紧张,两人关系就出现了裂痕,而孙綝接权时发生的吕据背叛事件中,未必就没有全公主从中挑唆的影子。感到孙綝威胁越来越大的全公主开始倒向皇帝孙亮,暗中整治胆敢意图跟自己作对的孙綝,于是当时间走到257年时,事情终于发展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
  此时孙綝担任大将军,全国部队几乎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势力强大,早已今非昔比,全公主基本是落于下风的,于是善于见风使舵的江东士族就开始有了自己的选择,首先做出选择的居然就是全公主的夫家,全氏。朱异被杀两个月以后,魏军的围城在持续,魏军与吴军的对峙也在持续,但吴国内部突然抛出了重磅炸弹:全琮的长孙全祎和他的弟弟全仪、全静,以及表兄弟全辉因为跟家族其他人起争执导致对簿公堂,全祎等人带着老妈投奔了魏国。熟悉内幕的人第一反应就是惊呼:全家分裂,全公主完了!全琮一个四个儿子:长子全绪,四十四岁时去世,全祎、全仪、全静是就他的儿子;二儿子全寄,代表家族公开支持鲁王孙霸,结果被孙权弄死,也算是代表家族去让孙权杀,大概全辉是他的儿子;全怿是三儿子,还有一个叫做全吴的小儿子。此外全琮还有三个侄子叫全端、全翩、全缉,这三个侄子此时都跟全怿被困在寿春城里。其中可以明确的是,全怿是全公主自己生的,而全祎和全寄则可能是全琮前妻所生,全吴的来历不清楚。于是全家分裂内讧就比较清晰了,大概是一派支持全公主,一派支持孙綝,结果导致家族分裂,非全公主亲生的那一派在争锋中落败,只好携带亲生母亲投奔了魏国。
  面对这样的重量级新闻,反应最快的不是吴国人,而是魏国人钟会。当他知道吴国内部出现了如此重大的事情后,第一反应就是:淮南叛乱平定了!钟会跑去赶紧对司马昭说:全家举家北迁,投靠咱们,但是别忘了寿春城里还困着全怿和他的三个表叔,我的计划是让全辉、全仪等人偷偷进入寿春城,然后告诉全怿他们,孙綝因为他们无法击退魏军拿下寿春所以震怒,要拿江东的全家人开刀,现在全家都跑到这里投奔魏国了。司马昭对这个计策相当感兴趣,立即予以实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像钟会计划的那样,全怿等人果然上当,不明所以的带领几千人出东城投降,寿春城先有蒋班、焦彝反戈,又有全怿等人投敌,一时间乱成了一锅蚂蚁。文钦见无法继续守下去,就建议说蒋班等人投敌,他们知道咱们的计划是坚守,不会出击,咱们不如反而冲一下,打他个措手不及。唐咨等人都认同,于是诸葛诞率领众人集合各种装备,一起进攻围南门的魏军,一打就昼夜不停的连续打了五六天。司马昭命令负责围城的镇东将军王基和安东将军陈骞加大反击力度,破坏了诸葛诞的器械装备,还向城内投下无数弓箭。寿春一下子血流成河,再加上粮食开始短缺,形势极其紧张,仅这五六天时间内就有数万人冒死出城投奔魏军。在强大的压力下,寿春城内的将领也出现了不合。首先是文钦建议把北方人都赶出城以节约粮食,诸葛诞部下的士兵出自魏军,大部分都是北方人,他当然不能同意文钦的建议,况且文钦是来救援的吴军,把诸葛诞的军队遣散了,那寿春不是直接就成了吴国城池?诸葛诞于是认为文钦根本不是真心帮他解围,而是要找机会拿下寿春,于是诸葛诞怒不可遏,特别麻利的杀了文钦。文钦的儿子文俶和文虎逃走,因为他俩的部下都不跟着跑,阿鸯和弟弟只能单身投敌。司马昭手下都建议杀了当初叛国的逆贼文钦之子,但司马昭认为大敌当前,还是以宽宏大量为主,吸引敌军来投。于是魏国发布命令,任命文俶兄弟为将军,并大肆宣扬,让文俶和文虎绕着寿春大喊魏国给自己的优厚待遇,勾引寿春城内顽抗的敌军。
  城内人心涣散,士气低落,战役可以说结束了。随着司马昭一声令下,魏军发起总攻,已经毫无抵抗能力的寿春守军很快溃散,诸葛诞带领几个心腹试图从小城门突围,但是被大将军司马胡奋截住,当场被斩杀,随后又诛灭了三族。然而值得一提的是,诸葛诞部下数百人拒不投降,在行刑时,这几百人互相手拉着手站城一排,侩子手每砍一人,就问下一个投不投降,结果直到最后一个人被杀死,也没一个投降的。
  随文钦、全怿一同突围进寿春城的吴军将领下场也没有好的,唐咨、王祚投降,于诠抱着必死决心突入魏军阵中牺牲。吴军投降的上万,军需物品堆积如山。有人说吴兵肯定都不会真心归附,不如把他们都坑杀了,但司马昭坚持说如果他们要逃就让他们逃好了,让他们知道大国的宽宏大量。
  淮南闹剧第三季剧终,从公元257年五月开始,258年二月结束,整整十个月时间,司马昭以极大的耐心,统帅远远多于敌军的部队与诸葛诞周旋,不停的以宽宏和仁德瓦解叛军士气,这不是一场武力平叛,而是一次以德服人。
  司马昭通过这一仗,树立了自己“仁君”的光辉形象,造就了一大批忠于自己的将领和谋臣,魏国社稷逐渐偏向司马家族,历史即将按照既定轨道步入下一个阶段。而吴国,战场上激烈的硝烟刚刚散去,宫廷中惨淡的迷雾又悄然飘来。
  孙綝回到建业就很有些物是人非的感觉,全公主已经完全投靠了皇帝孙亮,全家一分为二,全尚等人还支持全公主,另一部分则投靠了魏国。
  幸好孙綝手中还有大把士兵,他开始着手软禁皇帝:任命弟弟孙据为威远将军,担任未央宫的苍龙阙宿卫,另外三个弟弟卫将军孙恩、偏将军孙干、长水校尉孙闿分别统帅其他宫里的军队,孙綝自己则在朱雀桥南盖了个房子,号称有病,整天不去见皇帝,只忙活自己的事情。
  皇帝孙亮不愿坐以待毙,他联合全公主孙鲁班、全尚、全尚儿子全纪,还有将军刘承,密谋暗杀孙綝。可惜人算不如天算,当初由全公主主持嫁给孙亮的那个全尚之女起了决定性作用。前文提过,全尚娶的老婆是孙峻的姐姐,也是孙綝的姐姐,嫁给孙亮的就是她的女儿,所以这个孙亮的妃子是孙綝的外甥女,她从全尚那得到了全公主和皇帝准备对付孙綝的消息,就赶紧跑去告诉孙綝。
  孙綝此时恶向胆边生,突起发难,率领部下夜袭全尚,逮捕全公主及相关党羽,然后派弟弟孙恩杀死刘承,控制住局面。随后孙綝马不停蹄的派光禄勋孟宗去宗庙编造一大堆理由,宣告废黜皇帝孙亮,同时派中书李崇夺走孙亮的玺授,强迫朝臣联名表决,其中尚书桓彝不同意签名,脖子上就挨了一刀。
  很快的,孙亮下台,黯然回到自己的封国。全尚被发配到零陵,全纪在狱中自杀,全公主被发配到豫章,至此,全公主彻底退出了吴国政治舞台。不知她何时去世,但如果在地下见到了父亲孙权,孙鲁班又有何面目去好好看他一眼呢?好好一个吴国,在她手里变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活着的人还在继续活着,孙綝接受建议,立琅邪王孙休为吴国第三任皇帝。孙休是孙亮的哥哥,258年七月份登基为帝,年龄二十四岁。
  二十四岁的皇帝,一个业已成年的皇帝。孙綝很快就感到了压力,后悔自己当初同意立孙休的决定,因为当他给孙休送牛送酒的时候,孙休给予了拒绝。极度不满的他对人发牢骚说,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听人劝自己当皇帝。这话显然是大不敬,诛九族的大罪,而且孙綝也没找对发泄的对象,这个主动前来做孙綝倾诉对象的人叫张布,他在孙休还在做王爷的时候就是他的属下,百分之百的心腹。孙休从张布口中知道孙綝的想法,开始谋划干掉他。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4-4-15 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年皇帝之所以敢跟权臣掰手腕,最主要一点就是他们年龄大、经历丰富、沉稳有见地。孙休就是这样一位君主。他一边谋划做掉孙綝,还一边大肆封赏孙綝及其亲信。当年十月,封孙綝为丞相、荆州牧,食邑增加五个县;孙綝的弟弟孙恩封为卫将军、御史大夫、中军督,封侯,另一个弟孙据封为右将军,封侯,还有一个弟弟孙干也被封为将军,亭侯,孙闿也有封侯。一个月后孙休还下诏命跟孙恩加侍中,让他跟孙綝共同秉正。孙綝一门五个侯爵,权倾朝野,比孙峻还猛。
  但是孙休在不断安抚孙綝一党的同时,也在顺便提拔自己的人,比如那个张布,就被任命为辅义将军。短短一个月以后,张布就向孙休推荐老将丁奉,三个人合谋摆了场鸿门宴,由于不停得到封赏而过于松懈的孙綝被张布和丁奉砍死在酒桌上。
  东吴最后一个权臣总算倒台了,此后几年,吴国一直风平浪静,如同一只受伤的猛兽,蛰伏在密林中小心的舔舐着自己的伤口。或许作恶多端的孙綝是罪有应得,但是起码他做对了一件事情:他给悬崖边的东吴带来了一位业已成年的皇帝,这位年轻但又不失政治家风范的皇帝使吴国有了喘息的时机。但是即便如此,他还是无法彻底化解皇室与士族的矛盾,这个矛盾仍然是吴国体内一个巨大的毒瘤。不过因为孙休的细心呵护,这个毒瘤真正发作使吴国暴毙已经是三十年以后的事情了。
  此后几年整个中国都静的有些可怕,蜀汉依旧像是在给魏国挠痒痒,257年诸葛诞叛乱时,姜维又出了一次兵,但是由于邓艾和司马望坚守不出,姜维也没有任何机会,诸葛诞灭亡后姜维也无奈的退兵了。
  唯一值得一提的,是司马昭又取得了一次决定性的胜利,他直接干掉了曹髦。但是所有正牌史书对于这次有预谋的刺杀都避之唯恐不及,陈寿甚至无耻的把那篇栽赃陷害受害人的太后诏书全文照搬了事,晋书也把罪过推给了死皇帝曹髦。
  当然了,这不能怪史学家们,他们毕竟还要留着一条命养家糊口,秉笔直书就什么都没有了,还不一定能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这件事大体上是曹髦不甘心做傀儡皇帝,于是找来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商量暗杀司马昭。这个王经就是前些年在狄道惨败给姜维的那个,因为那次惨败,王经被解除了雍州刺史的职务,召回朝廷担任尚书。对于曹髦的询问,王经冷静的分析说,现在朝廷上都是司马昭的人,人家还掌握着军队,你拿什么跟人家拼啊?但是曹髦不听,脑袋像是被驴踢了一样率领着几百个仆人就要硬闯大将军府。王沈和王业撒丫子跑到司马昭那去报信,他们想拉着王经一起去,但是王经坚决不从。
  史书从这里开始往后的记载开始到处惹人怀疑,比如贾充私自让成济杀皇帝之类。贾充是个老奸巨猾的老狐狸,他会出这个头吗?连司马昭都不敢动手,贾充凭什么就敢当着那么多人的面派人在光天化日下刺杀皇帝?
  至少我是不信的,不过也没有其他记载表述当时的细节,所以曹髦就只能自认倒霉了,这是一个无头冤案。不过至少王经是个侧面的力证,司马昭在事后逮捕了王经一家子并且迅速处决。不知道是什么罪名,陈寿写了个“凶逆无状”的罪,这纯属扯蛋,王经仅仅没有跟王沈、王业一起跑去给司马昭通风报信而已,算什么“凶逆无状”?如果这也算罪名的话,那么全国除了王沈和王业以外的所有国民都没有跑去告状,是不是也要算“凶逆无状”?
  总之司马昭在这次事件中证实了一件事:他随时都可以坐上那把龙椅。魏国官僚大部分都是向着他的。
  以司马家族为代表的大世族牢牢掌控了魏国的命脉,此时的魏国空前强大,向心力十足,正大踏步的走向未来。然而近十年来一直像蚊子一样不停骚扰强大魏国的蜀汉却远远落在了后面,制度落后、军事落后、经济落后,老百姓饿的脸上都是菜色。可是即便这样,姜维仍然意图螳臂当车、蚍蜉撼树。
  公元262年,姜维再次出兵侯和,但是被邓艾击败。此时对于蜀汉来说,魏国的国力已经如泰山压顶一般厚重的摆在面前,蚂蚁搬得倒大象吗?更何况这只蚂蚁本已经病入膏肓。
  刘禅加紧了排挤姜维,他通过黄皓对姜维连年北伐无果的战绩进行抨击,同时大力扶植新生代将领,右将军阎宇。姜维无可奈何花落去,无力争权的他带兵躲到沓中,想躲清静。可是即便这个小愿望他也满足不了。
  魏国已经强大到足以一口吞掉蜀汉的程度,按照司马昭的推算:蜀汉军力只有九万人,其中戍守成都及各地驻兵就不下四万,因此姜维手中能用的兵力只有五万人。这对于强大的魏国来说实在太微不足道了,五年前仅诸葛诞在淮南的叛乱就发动了十四五万人,而当时魏军动用了整个东南的力量平叛,居然达到了空前的五十万。以这个实力来对付区区九万人的蜀汉,实在小菜一碟。于是司马昭下令:集合十八万人,兵分四路出兵西蜀,旨在灭亡常年骚扰边境的蜀汉毛贼。
  从八月份兵发洛阳到十一月份刘禅投降,仅仅三个月时间,三国时代结束了,稳固的三角态势崩塌了。随后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司马炎篡位、顺江而下灭吴,尽管统一的时间比预料的晚了很多,但是总体还是按照司马昭当初的计划在走,即先灭蜀,三年后顺江而下灭吴。
  举国欢庆,大陆重新实现统一!
  但是真的值得欢庆吗?故事真的结束了吗?为什么从未发生大规模动乱的蜀汉会先灭亡?为什么没有了动乱的吴国反而会灭亡?为什么是魏国奠定了统一的基础?统一了中国的晋国真的完成了传说中那个转型吗?
  要寻求这些答案,我们需要乘坐时间机器,回到两千多年以后的今天,环顾当今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我们才会抱头惊呼:中国原来从没有完成过转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牧羊头条上一条 /1 下一条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牧羊三国游戏网

GMT+8, 2025-11-29 05:32 , Processed in 0.295090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5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