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抗字幼节,父逊,孙策外孙也——《三国志·陆逊列传》
陆抗20岁时,其父陆逊身死,其长兄陆延早亡,陆抗承袭父亲的爵位江陵侯,被孙权封为建武校尉,负责统领陆逊的本部兵马。他安葬父亲之后,前往吴国都城领旨谢恩。当时孙权对陆逊有所不满,以陆逊二十大罪问责陆抗,陆抗一一为父亲辩白,言辞有据,不卑不亢,得到了孙权的谅解。
孙权以杨竺所白逊二十事问抗,禁绝宾客,中使临诘,抗无所顾问,事事条答,权意渐解——《三国志·陆逊列传》
吴凤凰元年(公元272年),吴西陵都督步阐勾连晋国,举兵造反。
凤皇元年,西陵督步阐据城以叛,遣使降晋——《三国志·陆逊列传》
陆抗得到消息,下令各军修筑营寨,对内围困步阐,对外抗击晋军。诸将都认为应该立刻攻打步阐,而陆抗则认为,步阐为瓮中之鳖,不足为虑,真正要防备的是来自晋国的突袭。
抗曰:“此城处势既固,粮谷又足,今攻之,既非可卒克,且北救必至,至而无备,表里受难,何以御之?”——《三国志·陆逊列传》
果然不出陆抗所料,晋国名将羊祜趁机率兵进取江陵,兵威吴国,诸将认为应该据险防守,而陆抗则认为,江陵城城防坚固,不需要担心,而真正需要担心的是羊祜与身在西陵的叛将步阐会师,一旦二者会师,对吴国威胁极大,因此,必须要西进抗击晋军。
车骑将军羊祜率师向江陵,诸将咸以抗不宜西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无所忧患。如使西陵槃结,则南山群夷皆当扰动,则所忧虑,难可竟言也。吾宁弃江陵而赴西陵。”——《三国志·陆逊列传》
陆抗率军迎战晋国车骑将军羊祜,并趁步阐疏于防备,突袭西陵,斩杀步阐全族以及步阐的部将,吴国高门大族步家自此覆灭。
遂陷西陵城,诛夷阐族及其大将吏——《三国志·陆逊列传》
陆抗覆灭步家,拯救吴国于危亡之中,面对诸将的奉承,却表现得风轻云淡,仿佛屠灭的不是人而是鸡鸭鹅狗一般,于是诸将畏服。
东还,貌无矜色,谦冲如常,故得将士欢心——《三国志·陆逊列传》
同年十二月,陆抗决河堤、破坏堤坝,大水淹没羊祜水上粮道,羊祜只好陆地运粮,却被陆抗奇兵断了粮道,无奈之下,只好退兵。
凤凰二年(公元273年),晋国大将杨肇再次来袭,陆抗率领大军与杨肇对峙,静待时机。此时,恰逢吴将朱桥、俞赞叛乱,陆抗认为,此二人知晓己方虚实,必须要重新调整布防,并趁机将计就计,诱敌深入。果然,杨肇集中兵力攻击原本吴军的防守薄弱区,却被早已经埋伏好的吴军精锐突然杀出,大败而回。
陆抗除了军事上多有谋略,奇计屡出,堪称名将,在政治上也有着十分敏锐的嗅觉。他给当时的吴主孙皓上书,以《周易》和《左传》之中的道理劝说孙皓减少主动的征战,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并且提出了实际可行的休养生息的政策。
“臣闻《易》贵随时,《传》美观衅。今当务富国强兵,力农畜谷,使文武之才效展其用。明黜陟以厉庶尹,审刑赏以示劝沮,训诸司以德抚百姓以仁,然后顺天乘运,席卷宇内。而听诸将徇名,穷兵黩武,动费万计,士卒凋瘁寇不为衰而我已大病矣!——《三国志·陆逊列传》
然而,天不佑英才,凤凰三年(公元274年),刚刚击败晋国大军,雄心勃勃的陆抗,不幸染病,并于同年秋天去世,吴国失去了一员大将。
三年夏,疾病,秋遂卒——《三国志·陆逊列传》
陈寿著《三国志》,对于陆抗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他忠贞高洁,善于筹谋,颇有其父之风。
抗贞亮筹幹,咸有父风,奕世载美,具体而微,可谓克构者哉。——《三国志·陆逊列传》
唐朝德宗时,采纳颜真卿的建议,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汉末三国时期入选的共有十一人,陆抗身在其中,其他入选的如关羽、张飞、张辽、周瑜、陆逊等皆为当世名将。宋时依照唐朝惯例,为古代名将设庙,陆抗同样身在其中。由此可见,陆抗无愧为吴国一员名将,可堪与天下英豪争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