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只是不知因何并未竣工。秦道的开通,不仅改善了九原的交通条件,还加强了北方各地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族人民的融合,对军队的调动与物资的运输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 一门三将,三代事秦 1.生自将军世家 蒙恬出身于武将世家,先祖是齐国人,但是其祖父蒙骜和其父蒙武都是秦国的将军。蒙氏家族为秦统一六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战国时,蒙恬的祖父蒙骜投靠秦昭王,并通过多次征战累官至“上卿”。公元前248年,蒙骜领兵攻打韩国,相继占领成皋、荥阳等地,并设置为三川郡。公元前244年,他再次攻韩,此次一举占领了韩国13座城池。公元前247年,蒙骜率军攻打赵国,占领太原。公元前246年,平定原为赵国的晋阳后,又攻打赵国新城等地,并夺取了37座城池,设为太原郡。公元前246年,在攻打魏国时,由于遭到信陵君无忌率领的魏、韩、赵、楚、卫五国联军的抗击,蒙骜战败。 不过,公元前242年,信陵君去世后,蒙骜趁机攻打魏国,占领长平、山阳等地,共夺取20座城池,设为东郡,挽回了战败的面子。 其父蒙武也在秦国为将,曾任秦内史。蒙武亦屡立战功,《史记》中这样记载:“始皇二十三年,蒙骜子蒙武为秦裨将军,与王翦攻楚,大破之,杀项燕。”“二十四年,蒙武攻楚,虏楚王。” 2.《神话》中的蒙毅将军 随着影视剧作品《神话》的热播,剧中的人物蒙毅将军可谓是家喻户晓。事实上,史上确有其真人,他就是大将蒙恬的弟弟。“蒙恬弟蒙毅,亦深得始皇信任”,“位至上卿,出则参乘,入则御前”。 当时,蒙毅主要为内谋,蒙恬则担任外事。蒙氏兄弟二人一文一武,有勇有谋,深得秦始皇的尊宠与信赖。 蒙毅为人公正耿直。早先,中车府令赵高触犯了秦律,蒙毅受命审判,他按秦国条律公正执法,这得罪了赵高,赵高遂对蒙氏兄弟十分记恨。 果然,在秦二世胡亥即位后,赵高便偷偷向胡亥诽谤蒙毅,谎称其曾在始皇面前非议胡亥,胡亥于是大怒,将蒙毅囚禁起来,还要诛杀蒙恬。蒙氏兄弟最终被小人之言所陷害。 3.三代尽忠,至死感恩 蒙氏一门三忠,三代事秦,并且立下无数战功,这在中国历史上实不多见。 据《史记?蒙恬列传》记载,蒙恬在临终前曾说:“吾先人及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虽囚,其势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 此一句足见其侠肝义胆与对秦国至死不渝的忠诚!从将军世家走出的蒙恬,自幼就将家族命运与秦国联系在一起,他身上沉积着三代人对秦国的赤诚与感情,这也许可以解释为蒙恬何宁死也不选择背叛秦朝的原因。 千笔难书其冤 1.英雄忠义,含恨自尽 “春草离离墓道侵,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千枝笔,难写孤臣一片心。”此诗乃清人阎秉庚所题,它真实地道出了一代名将令人叹惋的结局。蒙恬将军一生忠于秦国,终生为秦朝的统一大业血战沙场,可叹如此英雄却枉死于小人之手! 公元前210年冬,秦始皇在游会稽的途中患病,他派身边的蒙毅去祭祀山川祈福。不久,秦始皇病死在沙丘,死讯被封锁。中车府令赵高此时正得宠于公子胡亥,于是就同丞相李斯暗中谋划政变,立胡亥为新君。 由于蒙毅曾得罪过赵高,胡亥即位后,赵高便遣使者以捏造的罪名赐公子扶苏、蒙恬死。扶苏自杀,蒙恬对圣旨有疑,便请求复诉。使者把蒙恬交给了官吏。胡亥派李斯等人来代替蒙恬掌兵,并将蒙恬囚禁于阳周。 胡亥杀死扶苏后,便想释放蒙恬。赵高因惧怕蒙氏兄弟再次贵宠用事,对己不利,便散布谣言,谎说在立太子的问题上,蒙毅曾在始皇面前毁谤胡亥,胡亥于是又囚禁了蒙毅。子婴力谏,认为不可诛杀蒙氏兄弟。胡亥盛怒之下执意要杀蒙毅,还派人前往阳周去杀蒙恬。 使者对蒙恬说:“你罪过太多,况且蒙毅当死,连坐于你。”蒙恬辩解说:“自我先人直到子孙,为秦国出生入死已有三代。我统领着三十万大军,虽然身遭囚禁,可我的势力足以背叛。但我知道,我应守义而死。 我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敢辱没先人的教诲,不敢忘记先主的恩情。”使者说:“我只是受诏来处死你,不敢把将军的话传报皇上。”蒙恬喟然长叹道:“我怎么得罪了上天?竟无罪而被处死?” 沉默良久又说:“我的罪过本该受死啦,起临洮,到辽东筑长城,挖沟渠一万余里,这其间不可能没挖断地脉,这便是我的罪过呀!”遂饮毒酒自杀。 2.冤情似海,众将悲愤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