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色的计谋力(这里姑且指游戏中的智力)当然也是必要的,但在我看来却未必是最重要的,比如上面所举出的例子:管仲未必比出谋划策的宁戚聪明,张良萧何也未必比诡计多端的陈平狡猾,但重要是管仲和张良都是大方向的决策者,而宁戚和陈平不过是在动向制定下来的基础上的操作者罢了,正如同一个公司里,制定大方向的总经理未必是最聪明的,但一定要是眼光最深远的,但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销售经理,或者市场经理却一定要聪明,要有营销技巧,广告技巧,甚至要阴险狡诈。这正是第一谋士和杰出策士的差别。放眼三国,荀彧未必是曹操军团中最聪明的,仅从运用谋略而言,荀攸,郭嘉,程昱,贾诩未必都比他差,放到游戏里智力值可能都比荀彧高,但这些人哪个也取代不了荀彧,因为曹操军团的战略方向都是荀彧参与制定的,没有荀攸,也许曹操军或多点贪官,没有郭嘉,也许二袁死晚点,没有程昱,也许袁绍灭亡会慢点,没有贾诩(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但如果没有荀彧,曹操未必会去占据关中,也许早早就被吕布消灭了,也许会从官渡撤兵等待灭亡,也许赤壁之战后就像苻坚袁绍一样众叛亲离,身首异处,甚至可能在任意一场战争中因为后方的动乱导致灭亡,这就是荀彧的作用,一个完美的战略家的作用,这让我想起了齐桓公和王子城父在关外作战时,那个坐镇后方的管夷吾;刘邦和陈平韩信在前线决策谋划时,那个支送粮草稳定后方的萧何和那个联络诸侯的张良,孰轻孰重,可见一斑。另外,有朋友说如果郭嘉不死曹操赤壁之战不会输,我不这么认为,因为对于曹操兵败,火攻只不过是一个契机罢了。如果真的火计被识破,曹操军中那些主客观问题也无法解决,如不习水战但亲信的青州军和人人自危但喑习水战的荆州军,眈眈相向的北方民族和心腹之患马腾韩遂,还有人心未定的冀北荆南,以及每天虚耗不尽的粮草军心,这一切都是曹操无法解决的问题,而且是真正致命的问题,能解决这些问题的人绝对不会是郭嘉,只能是荀彧,更何况当时的状态下,如果火计被识破,只能导致这场拉锯战无意义的继续,因为上面的问题,曹操根本不可能短期打过江。时间长了,只能导致老本输光,内忧外患,最后还是自取灭亡,甚至沦落为苻坚一样的下场。所以即使郭嘉活着,曹操也绝不可能取胜。再说说诸葛军师,志传中评论他将略非长,奇谋为短,也许很多朋友会不服,那我就放到演义里面来说事,演义里面的诸葛军师“智多而近妖”,天时,地理,人和,阴阳八卦,没有他算不中的,但即使这样的人,也救不了蜀国,原因是什么呢?对比上面春秋和汉初的例子,我任为是诸葛军师过于全能了,一个人就担任了管仲和齐国五杰所有人的任务,一个人就把汉初三杰和郦食其(外交)陈平(诡谋)所有人的工作揽在旗下,真的是蜀国无人了么?其实从孔明军师支人时可以看出,锦囊递出,如何如何,完全照章行事,还要再三嘱咐,切要如何如何为之,不可如何如何。试想一下,三岁小孩都有逆反心理,更何况叱咤一方的大将呢?但是军师确实太神了,说什么中什么,长期以来,大家还用思考么?还用去分析战局,研究天下大势么?当然,军师活着的时候不用,但军师并不是真的妖怪,他会死的,死了之后呢?历史告诉我们军师死了之后发生了些什么,首先是那个闲了几十年的阿斗,还有那个郁闷了几十年的魏延,当然还有那个委屈了几十年的费祎,这哪一个人都是蜀国举足轻重的人物,都比那个痴心不改的姜维更有分量,所以蜀国的结局,从刘备死那天也许就是必然的了! 通过以上的对比,我觉得已经给出了自己对于第一谋士的看法,政治力(暨战略眼光),团队能力,领导能力,以及计谋力,我认为这几点是逐一而下的,但发现大家往往只去注重计谋力,而忽略了其他几种先知先觉的能力,个人以为这是读史的一种误区。毕竟读史亦或读三国演义这样哲史兼备的著作,不能光看其表,应该试着从事实表象中去找更深层的东西,这才是我们读书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