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替刘晔的是刘晔的老乡蒋济,他们都是扬州的名士,属于曹操阵营的少数派。当年一共五个人,一同被曹操接见,刘晔独领风骚,成为曹操的心腹。而刘晔出色的履行了征伐汉中的军国大计后,地位不仅被表现不如的司马懿超越,竟然还被能力、智商皆不如,而又没战功、没表现的蒋济超越,这种反常的事,凭着刘晔的智商,这次怎么也应该能想明白原因了吧! 但想明白也没用,因为刘晔这人,并不是如司马懿所说的只会有所为。刘晔也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以汝颖世家和谯沛武人为主的曹魏阵营,刘晔这个扬州名士是少数派,别人都是嫡系、成群结队,自己形单影只,怎么办,学学贾诩,就凭本事安身立命吧!但又不能全学贾诩,贾诩塞外平民出身,没有什么道德束缚,出谋划策的出发点是个人的利害关系。而刘晔是汉室宗亲,是东汉末期脑筋愚忠顽固到不开窍地步的史学家、书法家、音乐家蔡邕的学生,出身还有教育,就把他的出发点定在要为国家两肋插刀上。 当然这个国家,不一定非得是汉家朝廷,也可以是魏国朝廷,毕竟生灵涂炭已久,汉祚已尽。或者更深一层的意义,他心中的这个国,并不是什么朝廷,而是一种地理概念上的国,他希望的是尽快三国统一,并为之殚精竭虑。至于自己的官大官小,是非宠辱,都是可不为的事。 (九) 金庸说,为国为民,侠之大者。刘晔秉持着国家尽快统一的理念,减少生灵涂炭的时间,确有侠之大者的风范。 当然这种风范不是凭空而来,而是逐步发展积淀而成。他十三岁时,杀了他父亲宠信的侍者,因为他七岁时,临死的母亲交代说那个侍者会害人。为了给死去的母亲一个交待,他根本不怕父亲的责难,光明正大的杀人,又坦然请罪。二十多岁时,又设宴诛杀了骁勇有力的土匪头子郑宝,按照计划,本来不该刘晔亲自动手的,但郑宝不好酒,伏杀的人又不敢,刘晔这么个文人,竟然亲自用佩刀砍下了郑宝的头颅,并只身深入郑宝的营地,又骗又吓又说理,收纳了郑宝的部众。这时的他,应该算是个江湖的侠客。 后来投靠了庐江太守刘勋,曾劝说不要受孙策蛊惑攻击上缭,说这是孙策的调虎离山之计,刘勋没听,果然被孙策钻了空子;后来就跟着失败的刘勋投奔了曹操,也就切切实实的走上了谋士路线。在曹操唯才是举的氛围中,那股侠的精神还是得到了充分发扬。 史书上没有记载他和郭嘉的关系,但从谋略上看,他的确和郭嘉近似,喜欢冒险,有种轻生死的侠的气概。在庐江界内的山贼陈策,有数万人马,据险而守,曹操派了几次兵,都无功而返。曹操的手下很多人就说,这伙贼战斗力差,不过是仗着山高谷深,收降了没什么好处,不收降也没什么损失,别再进攻了。刘晔却说,以前进攻失败,是因为派的将领没什么声望,又在乱世,这伙人才敢抵抗,现在中原一带基本平定了,如果曹操能凭借自己的威名,亲自出马,再用攻心计,对敌人进行悬赏劝降,必然一举而定。曹操照着做了,结果也正如刘晔所料。 (十) 然而侠却只能属于江湖,即便在江湖,都是不能为统治者所容的,因为侠以武犯禁。更何况高居庙堂之上的侠。也就是乱世,也就是曹操给了刘晔这种侠一点施展抱负的机会。但刘晔的命运实在糟糕,熬死了四大谋士,本以为到了出头之日,却碰到了曹操的转变。这个放荡轻德的谯县小子,成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统治者,也就不再需要为国为民的大侠,而是需要为了他自己统治利益的政客。于是乎汉室宗亲这个不合时宜的出身、扬州士族这个非土生土长的小圈子、特立独行侠不愿淌政治浑水的性格,突然彰显,纵然天赋大才、算无遗策,纵然热心军事,积极进取,纵然后期的曹操很缺智谋之士,刘晔还是被边缘化了。 后来刘备在汉中得胜,关羽在荆州扬威,孙权在东南骚扰,都让曹操头痛不已,但即便如此,刘晔也没得到曹操的召见问计,这期间,司马懿和蒋济献上了让孙权攻击关羽的一石二鸟之计,坐稳了曹操心腹的地位,刘晔在曹操死掉前,算是没机会了。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