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曹丕继承了曹操的事业,却没有继承下曹操的智囊团。曹操有五大谋士,郭嘉、荀彧、荀攸死得早,程昱倒是活到了曹丕继位,不过还没发挥作用就嗝屁了。只剩下一个贾诩,而贾诩虽算无遗策,却喜欢明哲保身,基本不会主动发表意见。 曹丕还不是太子的时候,对贾诩很尊重,也礼贤下士,也不耻下问。靠着贾诩的委婉指导和委婉帮忙,曹丕击败了强大的对手曹植,坐上了太子的位子。按理讲,他见识到了贾诩的神通并从中受益,自知不及而应该继续不耻下问,言听计从,但继位称帝后的他,只给了贾诩一个太尉的虚职,也象征性的问过统一天下的大业,该先朝蜀、吴两国哪个下刀?贾诩一向委婉,但还是表明了让曹丕先把位子坐稳坐热后再说的态度!估计这对意气风发的曹丕是个打击,脸色应该也变了一下,后来贾诩就不管什么朝廷的事了,曹丕有什么事也不再征求他的意见。 魏国能人还是很多的,五大谋士之后,还有第二代谋士,其中的佼佼者是刘晔和司马懿。两人的本事都是不逊色于第一代谋士的,之所以一开始不出彩,完全是资历的缘故。 (二) 《三国演义》上的刘晔,在曹操的创业期,也有过不俗的表现。特别是在官渡之战时,发挥了力挽狂澜的作用。他造出了霹雳车来对付袁绍的堆土山高射箭,采用挖渠的方法来对付袁绍的地道战。没这两招,曹操就成公孙瓒了,有了这两招,曹操才能在官渡站住脚,把战争拖到相持阶段。但这两招,史书上没有记载。 即便刘晔真有这两招,按照儒家的思维,也属于奇技淫巧,战术层次,难以提升谋士的等级,来撼动业已成型的五大谋士的地位。后来郭嘉早丧,按照先前曹操唯才是举的脾性,本来刘晔是可以替补上去的,不过那时的曹操已经骄傲的不可一世,以为可以只手擎天,多个谋士少个谋士无所谓。后来赤壁战败,一句“郭奉孝在,不使孤至此。”让性格刚强的程昱憋了一肚子火。再后来荀彧、荀攸相继离世,强大的谋士阵营只剩下一个冷冷地贾诩可用,曹操才慌了神。 身处高位,有了权威,总是喜欢别人来献殷勤,再去求人是很难的,尤其是要对付马超、韩遂这类草寇。不过曹操还是心里没底,得了贾诩四个字:“离之而已”后,才踏实了些。不过这贾诩是属于不得已才用的,要对付比马超、韩遂更加不堪的汉中张鲁,曹操觉得新人也能胜任,于是刘晔和司马懿就有了和曹操直接对话的机会。 (三) 虽然对手不堪,但曹操也不再是当年那个接受得了失败,出奇弄险游刃有余的曹操,而且汉中周围崇山峻岭,让在大平原上厮杀惯了的曹操很不习惯,再加上军粮运输跟不上,估计能想起荀彧的好处了吧,碰到的对手张卫也算难啃,曹操就有了退兵的心思。 出来打仗自然希望有战果,无功而返总是无奈的,曹操在这个时候就特别需要谋士想办法出来。刘晔和司马懿感到压力,自然也就绞尽脑汁。不过还是刘晔胜了,胜的当然也窘迫,应是最后关头的灵光乍现。他在曹操撤退的时候,骑马飞驰而至,喘息未定的说了“不如致攻”四个字。 这四个字谁都会说,但在这样的情形下,这样的地形环境中,就成了一条计策。高手之间的对话,往往言简意赅,心领神会,曹操听了这四个字后恍然大悟,撤退中的进攻,趁的正是敌人守备松懈之机,加上乘险夜袭,也就会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于是欣然“致攻”,敌军果然一溃千里,本以为是天鉴的汉中,有了这四个字就转瞬到手。 四个字而已,不多说。还有个妙处就是刘晔没有在众人面前显示出高曹操一截的才能,让自负的、久经沙场一线考验的曹操没有丢面子。刘晔没有苦口婆心分析利弊得失,而是轻轻一点,就拨开了曹操心头的迷雾,算是得了贾诩的真传。 (四) 刘晔抢了头功,大出风头,司马懿自然不服气。占了汉中后,司马懿就对当前形势做了一番判断,也对曹操进行了劝谏。说刘备远在江陵和孙权对峙,蜀人还未完全归附,正是进攻蜀地的良机,让曹操抓住机会,一鼓作气,把蜀地也收了。曹操用了个玩笑话:“人不能不知足,不能得陇望蜀”来拒绝。这个理由显然是搪塞之词,曹操有并吞天下的雄心,有这机会而不用,应该有他自己的考虑。 他应该是觉得刘备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曹操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充满自信的曹操了,没有了五大谋士,他干什么都觉得捉襟见肘,攻马超、韩遂遇险,击张鲁受挫,尤其是攻入汉中后发现张鲁的战力如此的不堪,实在是为自己那时的撤退念头羞愧。当然此时是进攻蜀地的最好时机,但要进攻比汉中更险的蜀地,面对比张鲁强过百倍的人杰刘备,他会不会还能如此侥幸?一战而定的可能性有多大?如果不能一战而胜,形成相持的局面,他曹操还要在这险恶之地待多久?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