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在丢失荆州后,其战略方向就只剩下北进这一路。而北伐主要有两套方案,一是诸葛亮实施的蚕食陇右地区,相机攻取关中和凉州的方案;二是魏延的子午谷奇谋。诸葛亮的战略历史已证明是不成功的,其原因是当时陇右地区属于边疆地区,即使蜀汉能够攻取,也不可能靠自身来解决数万大军的给养,后勤保障全赖汉中,而曹魏却能够通过经济发达的关中地区就近补给,夺回陇右,威胁汉中。那么魏延的方略是否能够成功呢,今天我们就通过推演来看看子午谷奇谋胜算有多大(当然这里假设蜀汉集团都形成了高度的统一,坚决实施这一方略)。 因为本人水平有限,所掌握的资料也不足,不到之处望高手赐教。 一、双方可投入军力 1.蜀汉军力 有些资料说魏、吴、蜀的兵力分别为90万、28万、10万,这显然不符实际。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蜀汉能动用的北伐兵力至多6万(2万防孙吴、1万守汉中、1万守成都),而曹魏可用于西线的兵力至少在30万,5倍于诸葛亮,但是在相当一段时间蜀汉对曹魏都拥有战场主动权。而从诸葛亮建兴十二年的北伐(最后一次北伐)率军10万军出斜谷口来看,在第一次北伐时能够动用的兵力也应该在10万左右。另外诸葛亮在阵法、武器及后勤运输工具上有创新,大大增加了蜀军的战斗力,这可从杀张郃、王双等魏国大将上得到证明。 2.曹魏军力 曹魏方面从公元222曹丕伐吴之时动用的兵力在20万左右,可推算其总兵力在50万左右,其中20万左右防备孙吴,10万左右防备匈奴、鲜卑、乌恒等北方少数民族,5万左右分驻全国各地。这些部队短期内不可能参与抵抗诸葛亮的军事行动。第一次北伐主要对手是以曹真为首的西北军区(10万左右)和张郃统帅的中央机动兵团(这可以从其一会在荆州、一会在雍州反复奔忙得到证明,兵力约5万,战斗力强悍),总兵力在15万左右。 曹真的西北军区兵力约10万,开战之后兵力配置估计是这样的:6万左右在斜谷一带,1万左右在陇右地区(这可从陇右三郡迅速被攻取证明),2万左右驻凉州和河西地区,5千驻长安,5千分驻潼关和武关。 魏延常驻汉中,必定向关中地区派遣了大量间谍,对曹魏的兵力布防还是心中有数的。他既然敢提出亲自带兵突袭长安,必定会做足功课,绝不会拿自己的命开玩笑。这也说明在子午谷方向应该没有成建制的防守部队,当然应该会有岗哨之类的警戒部队。 二、蜀汉的战场优势 1.陈寿对诸葛亮的评价是“长于治戎”,蜀军训练有素。而且经过南征之后,部队士气高昂,蜀汉在汉中贮备了大量的粮草物资,随时准备北伐,具有主动权。 2.而曹魏方面由于刘备去世多年,又败于孙吴,主要精力应该在东面,关中地区的部队战备等级并不高。即使开战之后,作为后方的长安、潼关、武关因为离战场较远,驻军肯定防备不足。 3.长安作为曹魏的西京,西北军区的后勤保障中心,储备大量粮草物资(估计够10万部队一年的给养)。而且长安的粮仓不同于一般的临时仓库,具有较好的防潮、防火功能,所以当魏延攻取长安时,别指望魏军能够在惊慌失措的情况下一把火烧光。 4.曹魏顶级将领司马懿、张郃、郝昭等大多不在关中地区,西北军区的主将曹真在伐吴时的表现可知其并非良将。特别是在古代战场信息不清的情况下,一旦遇到紧急情况,曹真很有可能惊慌失措,导致部队的溃败。 5.浮夸子弟夏侯懋在城门攻破,敌我态势不明的情况下,别说组织抵抗,可能连放火烧城都来不及,就逃跑了。参照九一八时期,沈阳的东北军多于日军,但是当北大营的东北军遭到突袭之后,却难以组织有效的抵抗,最终导致沈阳的迅速沦陷,这里面应该不只是不抵抗令惹的祸吧。 6.凉州和河西的部队主要是防范羌胡等少数民族的,很难驰援曹真。而张郃的中央机动兵团尚在洛阳、宛城一带,距离关中战场遥远,连同预警、决策、行军估计最快10天到达潼关。 三、运用战术 显然如果纯粹按照魏延的策略,攻击长安,肯定是不可能成功的,需要作进一步的完善。 1.兵力安排 (1)主力部队:由诸葛亮亲自率领高详、吴懿等将,兵力有6.5万人,出斜谷口,驻兵渭水南岸,与魏军隔河对峙,并发动佯攻,吸引曹真的注意力。 (2)侧卫部队:由赵云、邓芝率领,兵力1万人,出散关,驻兵渭水南岸,保证诸葛亮主力部队的侧翼。 (3)子午谷偷袭部队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1.2万人,有魏延统领直取长安;第二梯队1万人,由马岱、王平统领分取潼关和武关;第三梯队3千人,由一偏将统领,携带粮草出谷后在谷口安营扎寨,随时接应第一、第二梯队。 2.注意事项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