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而一代奸雄曹操为父报仇手段之辣,心肠之狠也为大众所熟知①,那么汉末三国时期复仇情况又如何其彪悍复仇风背后又有哪些历史成因。本文仅就这些问题做些简单讨论和研究。如果有不当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①《三国志武帝纪》:夏,使荀彧、程昱守鄄城,复征陶谦,拔五城,遂略地至东海。还过郯,谦将曹豹与刘备屯郯东,要太祖。太祖击破之,遂攻拔襄贲,所过多所残戮。孙盛曰:夫伐罪吊民,古之令轨;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 《后汉书陶谦传》:初平四年,曹操击谦,破彭城傅阳。谦退保郯,操攻之不能克,乃还。过拔取虑、雎陵、夏丘,皆屠之。凡杀男女数十万人,鸡犬无余,泗水为之不流,自是五县城保,无复行迹。 一、复仇一词由来 复者,说文解字云,往来也。 而仇者,【说文】:雠也。从人九声。 段注曰:雠犹应也。《左传》曰:嘉偶曰妃,怨偶曰仇。按仇与逑古通用。辵部怨匹曰逑。卽怨偶曰仇也。仇为怨匹,亦为嘉偶。 【时间】:小篆。 【字形】:会意兼形声。从人从九,九亦声。 【本义】:仇恨也。 【辩证】:段玉裁童鞋仇为怨匹之说,非仇字本义,其引申义也。 九者,从人从九。会意。 人者,象人垂手而立之形。男性贵族也。此人字之本义也。以人字造字皆出此义也。 九者,蛇也。此九字之本义也。以九字造字皆出此义也。 仇者,人蛇之间,惟有仇恨也。 故,仇者,仇恨也。 因此复仇一词,可解为对仇人进行报复。其出处可以追溯到儒家经典《礼记•曲礼》:“父之仇弗与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游之仇不同国。” 二、汉末三国彪悍的复仇 1为父母复仇 ⑴淯外祖父赵安为同县李寿所杀,淯舅兄弟三人同时病死,寿家喜。淯母娥自伤父雠不报,乃帏车袖剑,白日刺寿於都亭前,讫,徐诣县,颜色不变,曰:“父雠己报,请受戮。”禄福长尹嘉解印绶纵娥,娥不肯去,遂强载还家。会赦得免,州郡叹贵,刊石表闾。①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