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为什么要征调幽州乌桓三千骑兵镇压凉州叛乱?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骑兵能打仗是肯定的,甚至也有依附中原王朝,帮助中原王朝打仗的传统。汉武帝时期的南匈奴干脆依附于大汉王朝,并出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大汉王朝车骑将军金日磾,这个金日磾却并不是汉族人,居然是匈奴人。汉武帝甚至将这个匈奴人定为托孤重臣,被其婉言拒绝。曹操掌握东汉朝廷时期,南匈奴的单于呼厨泉也跑到中原政府来任职,建安中,呼厨泉南单于入朝,遂留内侍,使右贤王抚其国,而匈奴折节,过於汉旧(《乌桓传》)。(南匈奴的称法是指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这种情况出现了两次)。正北方向的匈奴确实衰败了,但是东北平原的乌桓和鲜卑崛起了,他们的部落和汉民族杂居在一起,形成了同呼吸,共命运的生活方式。天下大乱的时候,这些部落也和中原汉民族一样共同承受着社会各阶层之间矛盾激化所产生的纠纷、争斗、仇杀和战争。我们的脑海中立刻闪现平原相刘备带着几百乌桓部落骑兵和手下的千余步兵一同出发,意气风发地前往徐州,去阻挡魔王曹操血洗徐州的情景,那叫一个悲壮啊。 1、代汉北御匈奴 “乌桓”,中国古代民族之一。亦作乌丸,乌桓族原为东胡部落联盟中的一支。原与鲜卑同为东胡部落。其族属和语言系属有突厥、蒙古、通古斯诸说,未有定论。公元前3世纪末,匈奴破东胡后,迁至乌桓山(乌丸山),遂以山名为族号。公元前119年(西汉武帝元狩四年),汉军大破匈奴,将匈奴逐出漠南,乌桓又臣属汉朝,南迁至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塞外驻牧,设护乌桓校尉,代汉北御匈奴。公元49年(东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乌桓又从五郡塞外南迁至塞内的辽东、渔阳及朔方边缘十郡,即今辽河下游、山西河北北部及内蒙古河套一带驻牧。受汉护乌桓校尉管辖,分成若干部落,没有形成统一的部落联盟。所谓的乌桓三郡指的是幽州境内辽西郡、辽东郡和右北平郡内居住着游乌桓的大部分部落。 2、王莽乱政也没有忘记指使乌桓骑兵 王莽执政,令乌桓不得向匈奴缴纳皮布税,匈奴遂劫掠乌桓人畜。王莽又驱乌桓攻匈奴,以乌桓妻子为质,以杀戮为威,乌桓遂降匈奴。王莽果然是个废物,政策失误逼迫亲汉的乌桓倒向匈奴。 3、曹操征召的乌桓骑兵成为天下名骑 公元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远征乌桓,战于柳城,大败乌桓,使张辽为先锋,虏众大崩,斩蹋顿及名王以下,胡、汉降者二十馀万口(《武帝纪》)。曹操将柳城投降人员以及幽州、并州各郡乌桓共万余“部落”徙居中原。公元238年(景初二年),《乌丸传》记载太祖登高望虏陈,军未进,观其小动,乃击破其众,临陈斩蹋顿首,死者被野。速附丸、楼班、乌延等走辽东,辽东悉斩,传送其首。其馀遗迸皆降。及幽州、并州柔所统乌丸万馀落,悉徙其族居中国,帅从其侯王大人种众与征伐。由是三郡乌丸为天下名骑。乌桓骑兵怎么就成了天下名骑?陈寿就没有再细谈了,我们的脑海中蓦然闪出张郃率数万骑兵千里迢迢直扑街亭,一举击败“饱读兵书”的马谡,是为天下名骑。 分析到这儿,我们就明白了,乌桓骑兵积极参与匈奴和汉朝之间的战争,为了什么呢?生存权,乌桓骑兵为什么要帮助中原王朝抵御匈奴?为什么不和匈奴一起南侵中原?因为中原王朝可以给乌桓骑兵提供后勤供应,匈奴为什么要劫掠中原,为的也是粮食,为的也是生存,贫瘠的幽州不能解决大家的生存问题,要想大家相安无事,南方富庶地区的供血是必须的,被输了血的幽州也可以为中原王朝贡献强大的军力。那么我们彻底解决北方游牧民族南侵问题的思路也就出来了。 九、北方游牧民族南侵问题解决路径分析——曹操的“背黑锅我来,送死你去”的政策同刘虞的民族政策比起来同样不堪 我们再来汇总一下三国时期,各路诸侯的北方民族政策的差异: 1、公孙瓒的杀戮时刻;我们说公孙瓒的办法也是有优良传统的,那就是汉武大帝的传统,彻底打垮游牧民族。是以屡遣卫、霍之将,深入北伐,穷追单于,夺其饶衍之地。后遂保塞称籓,世以衰弱(《乌丸传》)。我们说,汉武帝和公孙瓒的办法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因为农耕民族对北方辽阔的草原没有兴趣。而游牧民族又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西伯利亚的寒风也不能吹熄辽阔草原上生生不息的生命之火。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