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已经越发的关键。本来全盘的操控者应该是何进,而作为“副手”的袁绍,便开始越权了,他利用司隶校尉的身份和河南尹王允两人联手,查办宦官亲属在地方上违法乱纪的案件,甚至还伪造公文,让全国各地州郡一起来查办。最败笔的是,他写信请董卓向洛阳进兵,许诺其军队可驻扎在平乐观(雒阳城外)。【(袁)绍使雒阳方略武吏司察宦者,而促董卓等使驰驿上,欲进兵平乐观。】——这就是历史的细节。后人总是贬低何进是个笨蛋,征召董卓,却不知道,何进仅仅是让董卓呆在长安上林苑,长安和雒阳相距三百多公里,何进并没有信任董卓。而真正让董卓进驻雒阳的,却是袁绍啊! 董卓得到书信后,大喜过望,立即率军启程,当然地方政府的报告也交到何进的案头,何进眉头紧锁,但对袁绍这位世族公子也无可奈何,虽不责怪,但也立刻派使者种劭前往渑池阻止董卓军继续前进【(董卓)至渑池,而(何)进意更狐疑,遣(种)劭宣诏止之。】,而董卓不听(他怎能放弃加官进爵的机会?),则继续前进,抵达雒阳城外,种劭再次出城以劳军的名义,要求董卓撤军,董卓不肯,让士兵起哄威胁种劭,种劭临危不惧,怒斥董卓,董卓这才勉强象征性的向后撤了二十里(驻扎在夕阳亭)。 【第九节】 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上一节中介绍了何进在铲除宦官这个计划上所做的各种举措,也还了何进一个清白:招董卓进雒阳的是袁绍!并且袁绍还是越权指使官员办案。后来,董卓为什么这么大胆?面对圣旨都不遵守,他都死皮赖脸的不走?我们有理由相信,袁绍给董卓写的信中,肯定许诺了什么政治条件,董卓则相信袁公子会帮他的,而何进却还蒙在鼓里! 当然,董卓只不过是想趁机捞取政治资本。他对于后来何进的死亡也没任何直接关系,而真正害死何进的,是另外一位队友:何太后。 董卓也写了一封奏章上书给何太后,这时候,何太后才真的怕了,于是她把宦官们招来,宣布中常侍、小黄门都停职,只留下何进信任的人在宫里。【太后乃恐,悉罢中常侍小黄门,使还里舍,唯留进素所私人,以守省中。】这是一场阶段性的胜利,当时那些平日里嚣张跋扈的宦官们全部下台了,躲在家里惶惶不可终日。 其实,事情发展到了这里,何进已经稳操胜券了,后面就是善后工作,安排好宦官们的下岗分流就万事OK了~然后,何进的团队里,袁绍已经停不下来,他认为,下岗分流是何进的一厢情愿,他要的是宦官们全部人头落地!这种风言风语已经传遍了雒阳城内,张让等宦官们便去拜访何进,请求给条活路。何进想了想,说:"你们为何不告老还乡呢?"【(何)进谓曰:“天下匈匈,正患诸君耳。今董卓垂至,诸君何不早各就国?”】 袁绍的“流血解决”与何进的“和平解决”发生冲突,袁绍则干脆撕破脸,直接越权办事了。【袁绍劝(何)进便於此决之,至于再三。(何)进不许。(袁)绍又为书告诸州郡,(何)诈宣进意,使捕案中官亲属。】何进却无法阻止袁绍。——别看何进是大将军,此时的权臣似乎成了袁绍!以下犯上,悲剧由此产生。 张让这些官场老油条,早就知道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就这样严峻的政治形式,他们知道回老家也保不了命(何进的承诺没用啊!现在何进都管不住袁绍了!),目前最安全的地方只有回到在何太后身边。于是张让哭着对儿媳妇(何进、何苗、何太后最小的妹妹)说:“老臣舍不得离开,只求在死之前,还能再回皇宫服侍何太后,哪怕一天也好,求求你转告给何太后!”,何小妹就把张让的请求告诉舞阳君,舞阳君再告诉何太后,何太后心又软了,就答应了张让的请求,让所有的宦官又回皇宫上班了。【张让子妇,(何)太后之妹也。(张)让向子妇叩头曰:“老臣得罪,当与新妇俱归私门。惟【惟:思念】受恩累世,今当远离宫殿,情怀恋恋,愿复一入直,得暂奉望太后、陛下颜色,然后退就沟壑,死不恨矣。”子妇言於舞阳君,入白(何)太后,乃诏诸常侍皆复入直。】 ——如果袁绍不坚持要将政治斗争弄到鱼死网破,就像曹操说的那样,诛杀元凶即可,或者像何进那样,承诺回老家就没事(哪怕是骗他们先回去也好,反正政治家说话是可以不算数的),事情都不会闹到最后那种血流成河的地步。 再者何太后的心软做出的决定,断送了何进的性命,也算送了自己一家人的性命! 最后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的。何进控制不了局面,他只有妥协,同意袁绍的意见,于是最后一次来到长乐宫请求何太后下诏,铲除宦官。不料,张让等人早就知道这事跟何进有关,便去偷听,果然听到何进是这么说。等何进出宫后,又骗他去南宫(说太后又有事)。何进这回没有潘隐的帮忙了,孤身一人进入了宦官的包围圈(嘉德殿前),张让愤怒地和何进对质,说起当年宦官们是如何帮助何氏爬上了如今的地位,痛骂何进忘恩负义。最后,尚方监渠穆拔剑斩下何进的人头。——大将军何进就这么遗憾(艹蛋)的死了。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