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狼入室? 当何进做掉了西园军上军校尉蹇硕、骠骑将军董重后,皇宫乃至北军的军权全部落入何进、何苗兄弟二人手里。这时候的何进已经是士人集团中的中流砥柱,于是,袁绍急不可耐的要求剿灭宦官。我先不说全部消灭宦官到底对不对,某些人最喜欢的就是用“人妖”,“变态”,“那玩意儿”诸如此类低劣的字眼来形容宦官,好像,宦官的存在就是天理不容一样。那他们怎么不去解释,既然宦官这么恶心,为什么还持续了两千年呢?那么多皇帝还亲信宦官?就你一个人聪明? 所以说,如何理性的看待宦官问题才是关键。曹操等人就在当时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就是“合法”地诛杀有罪的宦官即可(见后文),而我们的主人公何进,此时他完全被袁绍所蒙蔽了,他甚至认为,自己现在要做的事,便是去完成二十年前大将军窦武没有完成的事业。只有铲除了宦官,等于是他何进向士人集团交了“投名状”,从此之后,南阳何氏便真正的成为世族大家了。 再回到何进的决策上来。首先,何进以征召士人的名义,大刀阔斧的往朝廷重要部门安排士人进驻。例如: 北军在自己手里掌管了五年,已经全部是自己的何家心腹。(这个不用担心。) 原先的西园军,袁绍、曹操这些人也自然成了何进的班底。 皇宫羽林、虎贲军,分别由桓典、袁术掌管。 其他属于何进团队的下属(谋士)有:荀攸、郑泰、陈琳、何顒、逢纪、鲍信、王匡、等二十余人【《三国志荀攸传》何进秉政,徵海内名士(荀)攸等二十余人。攸到,拜黄门侍郎。】 1.征调军队 队伍有了,下面就来谈计划细节了。何进面对七嘴八舌的众谋士,他可不知道后来曹操有那么威风,荀攸还成了他的谋主,他也不知道谁的谋略更高明,他只知道袁绍一直在忠心耿耿的帮自己,他需要更稳重的计划,于是袁绍这时又提出了另一个建议(招来无数非议的损招):为了保险起见,可征调外地军队进入雒阳。——袁绍可能是考虑到当年张奂进京后被宦官利用的事,但这招实在是画蛇添足。 袁绍的发言遭到主薄陈琳的反对,陈琳说:“(大意)整个雒阳的军力都是听命于大将军的,没有必要征调外地军队。”而曹操在陈琳意见的基础上又做了新的补充,认为宦官既然存在,就有其合理性,大可不必把宦官全部消灭,既治其罪,当诛元恶。所以说,曹操的政治眼光还是很准确的。【《魏书》太祖(曹操)闻而笑之曰:“阉竖之官,古今宜有,但世主不当假之权宠,使至於此。既治其罪,当诛元恶,一狱吏足矣,何必纷纷召外将乎?欲尽诛之,事必宣露,吾见其败也。”】 尽管反对的人很多,何进最终还是采用袁绍的意见。何进派鲍信和王匡去兖州征兵、派张杨去并州征兵,然后征召了张杨的老上司武猛校尉丁原、东郡太守桥瑁以及屯驻在河东郡的并州牧董卓。 在征召董卓这个问题上,卢植和郑泰表示了反对,因为他们对董卓率领的凉州军团中多有羌人、胡人,且纪律散漫早就了然。而何进并未在意,仅命令董卓军驻扎在上林苑(长安),但这举动导致郑泰愤怒的辞职回家了,郑泰临走前还对荀攸说:“何公未易辅也!” 2. 与此同时,何进也向何太后及何苗摊牌,表示需要铲除所有的宦官。 何太后的意见是:【先帝新弃天下,我奈何楚楚与士人对共事乎?】 何苗的意见是:【始共从南阳来,俱以贫贱,依省内以致贵富。国家之事,亦何容易!覆水不可收。宜深思之,且与省内和也。】。 而私下里,何苗及舞阳君又对何太后说:“我看何进想诛杀宦官是为了自己专权吧?”【而太后母舞阳君及(何)苗数受诸宦官赂遗,知进欲诛之。数白太后,为其障蔽。又言:“大将军专杀左右,专权以弱社稷。”太后疑以为然。】 从这里就能看出血缘问题带来的影响了,何太后和何进同父异母,和何苗又是同母异父,两边都是哥哥,所以说自己不好意思面对士人共事;而何苗与何进没有血缘关系,他就说,我们是靠宦官们的帮助才有今天这荣华富贵的,政治这种事太复杂,不如和宦官保持和平共处的状态(我们继续享福)就很好了。 但是,何进怎么会同意?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对于何进来说,这个选择是做世族,还是仅仅做外戚?何进肯定选择前者,做外戚,总有失势的那天,而只有将其家族提升到世家这个地位,才能让其家族保持昌盛!你何苗本不是何家血脉,自然不会为何家考虑到这些问题。——何进或许在其下属面前,对这位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成为自己的绊脚石表示了些许不满,这也为何苗之死埋下了祸根。 3. 武猛校尉丁原率领的并州军团抵达孟津,上书给何太后,抨击宦官,然后放火焚烧孟津,扬言要进京杀宦官,何太后望着雒阳城北面的浓烟,感受到了些许压力。但仍未松口。何进便任命丁原为执金吾,王允为河南尹,袁绍为司隶校尉。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