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现在的我已经知道,诸葛亮的悲哀之处就在于他在辅佐刘备之前,就已经算准了自己不可能真正完成“匡扶汉室,恢复中原”之雄心壮志,更是算准了曹魏政权迟早都会统一中国。但是他却依然继续支持刘备这个已过气了的“刘氏皇叔”,难道仅仅是因为“忠臣不事二主”的旧思想?还是因为的确是想报答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片热心?我不知道,但是我只知道的是,对于赵子龙,诸葛亮虽然极其倚重,但是却好象在协调二人关系上总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否则为什么那重要的街亭,不让赵云去守,甚至也不让虽然不如没马谡有才,但是远比马谡稳重的王平、马腾,而非要让那个口才超过了将才的马谡去防守那么重要的一个地方,结果志大才疏的马谡不仅丢掉了街亭,让诸葛亮失去了四次出击祁山中,最好的一次攻下魏国的机会,更让马谡自己也丢掉了性命,在历史上也留下了千古遗憾。虽然现在“失空斩”作为戏曲的主要演绎科目非常受人欢迎,虽然“空城计”再次向我们证明的诸葛亮在面对司马懿的时候,那面对危险依然毫不畏惧的强悍心理素质,但是不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失去的,比得到的要多的多!也让死去的马谡,虽然有用“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好方法,让诸葛亮顺利平定孟获少数民族叛乱,更为现在平定地区叛乱局势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素材的杰出贡献,最终却也因为诸葛亮在关键时刻,不听刘备遗言忠告,从而在历史上也留下了用人不当的遗憾!面对这样的情况,赵云也是无力回天,就算他知道了又怎么样?当时他又不在现场,就算想劝也劝不了,面对这样的局势,他除了叹息,还能做什么? 赵云虽然可以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如入无人之境,但是却无力保证西蜀军队哪怕去长安城走一遭! 我记得当时曾经有这样一个事情:曹操在出兵东吴失败以后,回去就知道自己的年纪和身体已经不适合再外出征战,于是就在长安一线划了一条防线,亲自指导那里的防护能力建设,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后人必然能够挡的住诸葛亮的蜀国大军,虽然他忌惮赵云之勇,但是他也知道,遇到诸葛亮这样的谨慎有余、冒险不足的稳重之帅,就算有赵云之勇,就算有他的胜多负少,蜀汉军队在面对自己的防线时,又有多少胜算呢?实际情况也确实在这样,刘备也好,诸葛亮也罢,终其一生都没有踏过这条防线半步!而至于姜维……就更不用说了!写到这里,我再次想起了成都武侯祠的那一副闻名天下的对联,具体内容……大家自己上网查吧,西蜀政权之败,不在将之无能,更不在指挥之弱小,而恰恰在于他们违背了战争的基本准则,那就是:打仗,特别是长期战争,靠的是双方力量和综合实力的比拼,西蜀政权虽然地处益州地区,历史上应该也算的上是富庶之地,但是毕竟远离中原地带,当时中国最富庶之地就是汉中和河北,甚至连东吴占据的江南之地都还远没开发出来,占据那里的曹魏政权(以及后来的司马西晋政权)人才济济,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人口质量和数量都远在其他两国之上,完全经的起长期战争,但是西蜀之地和东吴之地能够经的起多少年的折腾啊?更何况这样两个政权的致命缺陷都是:后继无人、上层领导更是太无能了!实际上自从孙权和刘备去世以后,三国统一的进程也就像是一辆沿着斜坡往下缓慢滑动的大卡车,虽然在别人的努力下,能够把下滑的速度降低,减缓滑下去的速度,但是却无法改变车子往下滑的基本态势。阻止这个过程的人,就是诸葛亮、赵云等人,但是当这些人去世了呢?谁来阻止?姜维在诸葛亮去世以后,组织过多少次北伐啊?我怎么就不知道呢?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赵云的奋斗和诸葛亮的努力,也只能是成就了《三国演义》的辉煌战绩,作为一代名将和一代聪明之人,他们自己的努力大家都看到了的,但是三国历史的发展进程大家同样也看到了,无论司马氏再怎么无能、腐败,但是总归还是得到了统一的天下,所谓的“匡复汉室,恢复中原”,其实也就跟岳飞当年提出的“攻下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的豪言壮语一样,永远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已!历史,是不会在乎一些人的个人想法的。 一口气写了这样多,也是因为这些天被赵云将军的孤军奋战与无奈去世给激励的,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当老去的赵子龙托梦于诸葛丞相,告诉他:“臣老了,匡复汉室、恢复中原的使命,也就只能靠丞相你自己了!”的情景,让我为之心酸,而就在此后不久,赵云即撒手人寰。而他的儿子仅仅是最终为他守灵的“才能”,更让我感慨西蜀政权后继无人的无奈和心痛。真希望以后这样的孤军奋战,能够少一点! 当赵云老去以后,西蜀政权的最后一根定国神柱倒塌了!西蜀也就差不多了!谨以此文,献给喜欢《三国演义》、赵云将军和成都武侯祠的朋友们!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