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我们就可以很好地回答上述问题了。同样使用钓鱼执法,隋文帝明为反腐,实则将之作为驭下的手段,自然不会去反省,也没有大臣敢于进谏。唐太宗初衷为反腐,待裴矩指出其中弊端后,则欣然接受,当即改正。进而,再以隋文帝为对比,不难发现,贞观年间名臣云集、君臣无间,根本原因就在于唐太宗举重若轻、放手诸臣的治政风格,以及从谏如流、不耻纠错的宽广胸怀。这一点,魏征看得最清醒。当唐太宗有一次表扬魏征勇于直谏时,魏征回答,假使唐太宗对直言谏语恶而不闻、拒而不受,又有谁敢开口冒犯龙颜?并以“善恶太明”的萧瑀为例:“瑀违众孤立,唯陛下知其忠劲,向不遇圣明,求免难矣!” 确实,裴矩关于君勿陷臣于法的劝告对唐太宗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件事过后不久,有人上书唐太宗“请去佞臣”。唐太宗召问道:“佞臣为谁?”此人回答:“陛下可与群臣言,假装生气以试之。有执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顺旨者,佞臣也。”唐太宗不以为然地说:“君,源也;臣,流也。浊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君自为诈,何以责臣下之直乎!” 说到这里,就不能不提到向唐太宗进谏的裴矩。这个裴矩,原是隋室旧臣,为隋炀帝所器重,而他也处处以隋炀帝喜好为坐标,百般逢迎;孰料唐代隋后,特别是在唐太宗时期,却仿佛完全变了一个人,由佞转直。这个现象甚至引起了司马光的注意与无限感慨。司马光在裴矩谏太宗这件事上评论道:“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影也,表动则影随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有什么样的领导就会有什么样的下级,领导好谀恶谏,则下级必然争拍马屁、不说实话;领导从善如流,则下级就会敞开心扉、知无不言。因此,当我们倡导鼓励干部群众说真话时,领导干部首先要有听真话的勇气和胸怀,特别是对于批评意见,哪怕言词再激烈,也应当有闻过则喜、虚怀若谷的气量与风度。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