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上留下美名的人,未必是当时职场混得好的人,西汉第一神箭手、飞将军李广便是案例之一。他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一个猿臂善射的漂亮身影,至今还在为后人敬仰。同时,人们也意识到李将军在职场的不如意,因此也留下一声叹息:“李广难封。” 为什么漂亮的职场姿态和暗淡的职场前景集中在一人身上呢?责任在汉武帝,还是在李广本人?我们来探究这个两千多年前的职场之谜。 飞将军的尴尬: 漂亮战例后面的不漂亮成绩 讲李广的案例之前,为了便于大家理解,先讲讲《三国演义》和《天龙八部》。“长坂坡”是《三国演义》里最有名也是最令人荡气回肠的一幕,赵子龙单枪救主,一杆枪一把剑在千军万马中进出自如,斩将夺旗,何等英武!张翼德在当阳桥上独挡曹兵,一声怒喝,百万敌兵掉头就逃跑,何等神武!然而,在当时的战果记录上,可能就是一行字:“刘豫州兵败长坂。”撤退中个别英雄的非凡表现,不能扭转整个战局。 再看《天龙八部》,萧峰大哥神功盖世,威慑武林,在雁门关掩护群雄撤退,无人能挡,最后用利箭扎胸自尽。然而,如此惊心动魄的事迹在北宋边防部队的记录里就一句话:“我军歼灭契丹南院大王萧峰。” 再怎么神勇的身姿,再怎么突出的武功,一旦变成战绩记录,热血生动的过程就变成冰冷客观的结果。从这个角度来看飞将军李广,也就明白他老人家为何老是在职场混不下去了。我们一个一个战例来分析。 上郡活捉射雕手案例: 过程:汉景帝派遣中贵人去视察边关,所谓中贵人,是指皇帝宠幸的近臣。一行几十个人被匈奴三个弓箭手击溃,正碰上李广带了一个连队的骑兵巡逻。李广射杀了两个匈奴弓箭手,活捉了一个,这一个不出李广所料,是射雕手,也就是射雕英雄。在回军营的路上,他们又与一个匈奴兵团遭遇,在兵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李广充分运用心理战术迷惑敌军,使之不敢轻进;同时充分运用自己高超的射击技术,射杀若干敌军,震慑敌军,然后整个连队利用夜色安全撤走。 后人印象:干得漂亮。 绩效考核:这次行动虽然漂亮利索,但如果摆到功劳簿上,就显得微不足道,因为它并不是一次有效杀伤匈奴军的战役,只不过是一次成功的逃脱行动,最多算是一次战斗。如果李广是特种兵兰博,那还可以给他记一次三等功,但这种军功对于高级指挥官而言,简直微不足道,因此可算无功。 雁门关被俘案例: 过程: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元光六年),汉武帝遣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和卫青四人率四万大军分别从雁门、云中、代郡、上谷四个方面同时出击入侵的匈奴军。匈奴军方的计划之一是击溃李广军,并活捉李广。李广兵败,并被活捉。敌军将其放在两匹马中间,装在绳编的网兜里躺着。李广装死,然后利用敌人的一个疏忽夺得一匹战马和弓箭若干,一面逃逸,一面射击追兵,箭无虚发,终于脱险归队。 后人印象:惊心动魄,孤胆英雄。 绩效考核:汉朝的刀笔吏不会光听李广如何漂亮脱险的故事,而是要干货,所以可能会这样质问:李广,你这次所率部队伤亡若干,减员若干,部队被打散,战略目的全都没有达到,并且作为最高指挥官,你居然被敌人俘虏,“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战功,应当处斩,酌情减轻处分,开除军职,取消军衔,削职为民。 这个处理是有道理的,因为不管你如何在逃跑过程中大显神箭手风采,全军溃败这个事实是无法抹去的。 大漠突围案例: 过程:公元前120年(元狩三年),李广率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塞,张骞率一万骑兵与李广一同出征。这个张骞,就是出使西域的那位。匈奴左贤王率四万骑兵包围了李广。李广和儿子李敢一面稳定军心,一面组织阵形,自己亲自射杀敌军副将,坚守一夜,终于等来张骞的援军,令敌军撤走。 后人印象:“军中自是服其勇也”,汉朝军人从此佩服他的勇敢镇定。 绩效考核:让人尴尬的是,这一战尽管打得很漂亮很悲壮,但是在功过簿上,所有的过程皆被省略,剩下的只有结果。结果无非就是张骞友军迟到,“留迟后期”,导致李广军被围,战死过半。 至于战斗过程中的“矢下如雨”,李广亲自用大黄箭击毙敌军副将,还有所谓的“意气自如”,都不能成为评判此次战役的元素,留着当故事好了。于是,张骞被判罪贬职,李广功过相当,职位原地不动。 总结以上三个李广一生中最漂亮的职场案例,我们不难发现,司马迁并没有因为动作漂亮而掩饰李广的败绩。李广出演的,更多是精彩的动作片。 飞将军职场失败寻根: 用弓箭手的职业标准 去当将军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