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二年(1369年)元月,常遇春与李文忠在大兴州(今隆化县城)大破元军,又率军杀向上都。《明史纪事本末》记载:“元主先已北走,追奔数百里,俘其宗王庆生、平章鼎住等,斩之。凡得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常遇春和李文忠取得上都大捷后,凯旋而归。 据《明史》记载,七月初七,当大军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时,常遇春忽得“卸甲风”,很快就病死在军中,年仅39岁。朱元璋闻讯大为震惊,写诗痛悼他:“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常遇春的灵柩运到龙江关(今天南京下关)时,朱元璋亲往祭奠,追封为开平王,谥忠武;并依据“宋太宗丧韩王赵普之故事”,将常遇春赐葬钟山原;后又在南京鸡笼山下建的功臣庙中给他塑像祭祀,把他排在首位。礼遇之厚,非同一般。 常遇春自从1355年追随朱元璋,参加采石矶渡江战役,采石矶之战,他飞舸奋戈,率先登岸,至今马鞍山采石矶头还遗留着一只巨大的脚印,相传就是常遇春在这次战斗中跃身登矶时留下的。到1369年夺取元上都开平,暴卒于柳河川为止,十四年戎马生涯,转战南北,可以说无役不从,战无不胜。常遇春“为人沉鸷果敢”,被誉为当时的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负地说:“我率十万人便可横行天下”,军中送他一个绰号叫“常十万”。他不仅有勇,而且也有智谋,常常以智取胜。或者设伏,使用疑兵;或者声东击西,出敌不备。在历次战役中都不乏其例。比如1359年七月,常遇春率兵攻衢州,元将宋伯颜不花悉力守备,常遇春使用各种攻城器具,仍久攻不下,乃以奇兵出其不意,挖穴道进入南门瓮城,毁敌所架炮,又策动元将张斌约降,内外夹击,乃夺得衢州。再比如,1360年五月,常遇春与徐达一起攻破了陈友谅的枞阳水寨,陈友谅率大军前来报复,四处扬言要攻取安庆。常遇春经过分析,认为其中有诈,这是陈友谅要夺取安庆附近的池州,是声东击西之计。同徐达商议后,决定将计就计,设伏诱敌,陈友谅果然中计,腹背受敌之下大败而逃。这都是常遇春以智谋取胜的典型战例。所以史书上说,常遇春“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克敌制胜之方皆中节度”。 常遇春“爱抚士卒”,“每与敌战,出则当先,退则殿后,未尝败北,士卒乐为之用”。这是自古名将几乎所共有的一个优点。与此相应就是兵有纪律,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不扰民。他很同情百姓的疾苦,这同他出身农家有关,也是朱元璋在开拓事业中一贯严格要求的。常遇春与胡大海一起曾向朱元璋建议,免收百姓给军队交纳的粮草——寨粮,朱元璋采纳了这个建议,注重发展屯田事业,以解决军队的粮饷,从而减轻了占领地区百姓的沉重负担。 在和同僚之间的关系上,常遇春处理得也比较好,在作战中能够节制诸将又能虚心与诸将研究对策,集思广益。他身为副将军,与大将军徐达一起征战,非常尊重小他两岁的徐达,谦逊地“奉节制,进止赴期不敢爽毫发,大将军雅敬爱之”,始终无小间。 常遇春墓现位于南京市太平门外紫金山之阴白马村。墓高2.4米,墓基周长约29米。墓茔与墓前石刻保存完好。有石柱一,石马、石羊、石虎、武将各二。石兽雕刻工艺精湛,神形兼备。武士双手抚剑,顶盔贯甲,威武雄健。现碑上镌刻"明故世祖开平王遇春常公之墓",系清同治十年(1871)二月重修时其裔孙所立。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