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中国古代宫廷乐舞的高峰时期,不仅具有严整的雅乐祭祀乐舞,而且构建了完备的燕乐体系,其乐舞构建接纳和借鉴了大量的佛道文化因素,如《菩萨蛮》、《上元乐》、《紫极舞》等。关于道教对唐朝宫廷乐舞的影响,学界大多集中于对《霓裳羽衣舞》的讨论,而对《上元乐》等乐舞涉及较少。作为唐代著名的三大乐舞之一,《上元乐》本身具有浓厚的道教元素。 《上元乐》为高宗李治在位时所作,创于其改年号为上元之时,属立部伎,主要用于各种大型祭祀、宴飨场合。据《通典·乐八》所记:“上元乐,高宗所造。舞者八十人,画云衣,备五色,以象元气,故日上元。”(《旧唐书》卷29《音乐志》记述舞者为百八十人)在此之前,唐皇室已有专门的祭祀乐舞,之所以创作《上元乐》,一是由于祭祀规模和乐舞更新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源于唐皇室对道教的尊崇。唐时,道教处于被尊崇和核心的地位,宫观林立、信徒众多,对唐代宫廷乐舞产生了深刻影响。据新、旧唐书等典籍记载,唐皇室以道改乐和因道创乐(舞)的历史有数次,在唐玄宗时期达到高潮。首先是将已有宫廷乐舞改为道调或延请道士创作道教乐舞,如天宝年间将林钟宫改为道调,开元年间诏道士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制《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太清宫成,太常卿韦縚制《景云》、《九真》、《紫极》、《小长寿》、《承天》、《顺天乐》6曲,又制商调《君臣相遇乐曲》(《新唐书》卷12《礼乐志》),天宝年间为在太清宫祭祀老子而作《紫极舞》。其次是将各乐舞类型进行融会,如开元二十四年,“诏道调、法曲与胡部新声合作”(《新唐书》卷22《礼乐志》)等,成为独特的乐舞文化现象。《上元乐》正是在这样的宗教背景中产生。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