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字士元,荆州襄阳人。略知《三国》者,自然知道此人,所谓“卧龙凤雏”,卧龙是诸葛孔明,凤雏就是庞统。 世外高人水镜先生曾言: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庞士元之才可窥。 当然,你也应该知道,水镜先生是在什么境况下讲出这样的话来的。 水镜先生,何人也?即司马徽,字德操,正是二人的老师。 作为水镜先生门下最杰出的两位弟子(另有一弟子是徐庶;民间也有传说司马懿同样是其弟子),诸葛亮当时高卧隆中村野,“待价而沽”;庞统避乱寓居江东,尚未得志。作为江湖中也有名有号的高士,自己的学生毕业也有些时日了,连份“外企国营”的好单位都找不到,心里能不急吗?故此,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时候,讲出了这样一句话来。 高辞大言,都是此师徒三人的拿手好戏——如孔明游说江东时所言:我视曹操百万之众,如群蚁耳!但我一举手,则皆为齑粉矣!庞统也有“我观天下,如掌上观纹”的话。 自然,就算是水镜先生的吹捧,庞士元也确实是有大才的。其在《三国演义》中初次亮相,就颇为不凡,有分教——庞统巧授连环计。 当时曹操新破袁绍,正式成为三国群雄中的老大,名震天下。于是趁时乘势,大军南下,直指江吴。周瑜定下“火烧曹军”的战略,但战船分散,并不相连,极难烧得起来。所以庞统一出,向曹操贡献了“连环计”,说服曹操将大大小小的战船都用铁链连起来。 这可谓是为青史留名的“赤壁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此是体现其“大才”,“小智”也有之。 曾花名“单福”为早期落魄的刘备出谋划策、确立下刘备的江湖字号的徐庶,他料算出曹军此次必败,但身在军中,苦不得脱,所以就向庞统求“脱难之术”。庞统眉头也不皱,笑着在他耳边略说几句,徐庶便大喜拜谢,依计而行,果然得脱。 徐庶是弱化版的“诸葛亮”,仍需向他求计,证明庞统即使无诸葛之多智,也不遑多让。 料想这足智多谋、能言善辩之士,既是名校高材生,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就算暂不得志,终有发迹之日吧。 但是,他千好万好,却有一个致命缺陷:长得丑。 周瑜死后,鲁肃便向孙权推荐,在赤壁之战中立下大功的庞统。孙权曰“孤亦闻其名久矣,快快请来相见。” 孰料一见,心头不喜——这可得长得多丑啊! “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而且他的“读心术”也不甚精,在孙权面前说了一句“某之所学,和公瑾大不相同”,轻视周瑜的话,让一直最喜周瑜的孙权“愈不乐”。不受重用也是理所当然。 接着他又往荆州去见刘备,“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于是大手一挥,安排他去了耒阳县当了个小小县令。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他之前去见曹操时,“操闻凤雏先生来,亲自出帐迎入”,没见曹操嫌弃他“貌陋”;其后又置酒共饮,同说军机。庞统高谈阔论,对答如流。“操深敬服,殷勤相待”。由此可知,曹操远胜孙刘二人甚矣! 当然,凤雏先生非百里之才,终将“一遇风云便化龙”,在诸葛亮的推荐,张飞亲眼看到他半日之间料理了百日之事后,刘备即刻下阶请罪,拜为副军事中郎将,地位虽比诸葛低,但做的事也差之不远了。 在随刘备直入蜀中,谋取刘璋的地盘的过程中,孔明因为要留守荆州,自己成为刘备身边的唯一军师,功名事功也达到了人生巅峰。 不过人生,就是充满了大起大落,飞得越高,也意味着可能跌得越重,而这一跌,庞士元再也爬不起来,最终身殒落风坡,“死于乱矢之下”。 在这一次事件中,暴露出庞统的三大弱点: 第一:办事不够漂亮。 当时,刘璋背腹受敌,所以修书一封请刘备过来,一起“以御外敌”。刘备携猛将黄忠、魏延,军师庞统,步马兵五万,西行入蜀。为什么带这么多兵马?表面上,是助自己的同宗“老表”抵御外敌,其实是虎视眈眈刘璋的领地,谋划如何取而代之。不过刘备素来善于树立“仁”名,刘璋和自己同个宗族,也算亲戚,不好下手——这就是“既要做婊子,又要树牌坊”。 庞统应该也是知道自己的主公是有这样的顾虑的,不过既没有巧言妙语说服刘备,又拿不出好的法子,最后祭出了“鸿门宴项庄舞剑”的老招式,在二刘宴饮之时,让魏延上前“舞剑为戏”,最后事情没有办成,不欢而散。 第二、心胸不够开阔。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