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陈寿对诸葛亮有这么一句评价,“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诸葛亮连年北伐没有成功,是因为诸葛亮军事才能一般,打仗不是他的强项。就是因为这句话,使得后人多对诸葛亮军事才能表示出轻视甚至诋毁。事实却是如此吗?依我看来,是陈寿不懂军事,对诸葛亮妄加猜疑,后人更不懂军事,借贬低诸葛亮以图自己虚名罢了。 一、诸葛亮穷兵黩武 很多人都怀疑诸葛亮的北伐,以蜀国弱小的国力自保尚且困难,为何却屡屡兴师侵略大国?当年日本比中国小多了吧,还不照样占领了大半个中国。蜀国虽然看起来地狭民少,但综合国力应该足以应付诸葛亮的北伐战争,诸葛亮在刘备去世后,掌握军政大权,平定南方少数民族叛乱,在国内安抚百姓、劝课农桑,小小蜀国真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盛世景象。而反观魏国,靠篡逆立国,人心未附,曹丕在位数年,年年征伐,人心结怨,国内起义不断,派系斗争激烈,反而不如蜀国。在这个时候诸葛亮率军北伐不失为一个很好的选择。成功则可以进取中原,一统天下,不成功也没什么大碍,毕竟战场在国外,对本国造成不了太大的损害,顶多是多花几个钱罢了。况且诸葛亮多次北伐给魏国造成了重挫,并且取得了武都、阴平二郡,能够很好的保护蜀国的侧后方,使蜀国立于不败之地。可惜几十年后,刘禅、姜维疏于对阴平的防守,让邓艾偷袭成功,最终功亏一篑。所以说,诸葛亮多次北伐,除了街亭失利,其他战役几乎没有损害,而且起到了很好的消耗敌人的效果。 二、诸葛亮奇谋为短 说诸葛亮奇谋为短最有利的证据莫过于没有采纳魏延奇袭长安的计谋。这个计划是效仿当年韩信,诸葛亮坚决否定了这个计划。这成了很多人指责诸葛亮不会用兵的有力证据。我不太懂军事,但通过魏延的分析,我觉得这个计划根本不可能实现。首先,魏延要带领一万人轻装简行,隐蔽行军,由子午谷穿过秦岭,闪电袭击长安。个人认为,一只万人的部队,在没有任何后援的支持下孤军深入敌后,是很难不被敌人发现的,如果被发现,蜀军很容易被围歼,毕竟蜀军多是步兵,魏军骑兵较多;其次,就算魏延顺利到达了长安城下,夏侯懋就真会像魏延想得那样弃城逃跑吗?不见得吧,你魏延区区一万人,还包含五千运粮的后勤兵,还不至于让重兵防守的长安开城投降吧,如果不降,就要攻城,蜀军六百里山路奔袭,肯定带不了攻城的器械,可是蜀军只有十天的粮食,任你魏延再勇猛,能让蜀军饿着肚子攻城吗,如果打不下长安,怎么办,后退吗,不用魏兵追也会饿死在秦岭;第三,魏延提出,如果攻克长安,等二十天后诸葛亮从斜谷赶来汇合,这就存在问题,如果长安没有二十天的粮草怎么办?如果诸葛亮碰到麻烦二十天甚至几个月没赶来怎么办?韩信当年成功是因为三秦地区没有统一的部署,而且项羽没有及时援助,如今三秦地区都是魏国的属地,政令统一,救援速度肯定会比魏延设想的快。一千多年后,农民起义领袖高迎祥率军由子午谷奇袭关中,结果被明朝将领孙传庭以一敌十,仅以微小的代价全歼。可见,魏延的计划只有理论上的可能,在实际中是很难实现的。 三、诸葛亮北伐无功 很多人诸葛亮多次北伐,一直没有太大的胜利,其实诸葛亮除了第一次北伐丢了街亭,其他的时候几乎都是打得魏军满地找牙的。陈寿后来为晋朝写史书,当然不能过分表现诸葛亮的功勋。诸葛亮夺武都、阴平二郡就是一场很精彩的围点打援战,还有诸葛亮曾主动找司马懿决战,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甲首三千指的是军官首级,光军官就杀了三千,士兵起码得数以万计吧,玄铠是最好的铠甲,抛开战斗中损坏的,这样的战果可谓是相当不错的。至于角弩,那就是当年的狙击步枪,其效果不亚于八路军缴获日军三千把轻重机枪。此外诸葛亮还击毙了魏国的大将张郃、王双,挫动了魏国的军威。诚然诸葛亮确实没有消灭魏军主力,毕竟魏军统帅司马懿还是有自知之明的,知道自己无论阵地战还是运动战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索性就龟缩防守,我都不跟你打了,你还怎么能消灭我主力。在司马懿防守的密不透风的战线上,诸葛亮本身兵力就不占优势,自己不被围歼就算万幸,何谈大破敌军?所以诸葛亮也很明白自己的处境,一口气吞不了司马懿,我就用鲸食蚕吞的方法,一步步的消灭魏军主力,遗憾的是,蜀军刚刚登上渭水之滨,马上就能大决战了,诸葛亮就秋风五丈原了。 四、诸葛亮陈仓不胜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3, Tencent Cloud.